災害,百姓都能豐衣足食,偶爾還能吃上些葷腥。故此,民間飲食也從最初的填飽肚子,漸漸提升到滿足口腹之欲的境界。近來京城周邊諸縣,甚至出現了一種新的吃食——蒸槐花疙瘩。
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自打長安東市開了些糕點鋪子,販售些從前貴人們才能吃到的美味糕點,偶有余錢的百姓家也會買上幾塊嘗嘗鮮。吃的次數多了,自然免不了學著在家炮制。
令人奇怪的是,糕點店的掌事和伙計,似乎并不著惱,反而會很和氣的講解些做糕點的簡單法子。
至于做糕點的主料,被稱作面粉的事物,只需將麥子用石磨細細碾磨成粉便是。然而,百姓們大多都是到東市幾家新開張的面粉鋪購買,很少在家里磨面。倒不是他們不會自制,只是這面粉鋪里賣的價錢,比起小麥也貴不了多少,也省得自己多花工夫了。
省下來的力氣,哪怕到京城附近新開的各式作坊里打打雜,也能掙來不少的面粉錢。
有了面粉,想做糕點也不容易。
糕點是甜食,在漢初,糖類的價格并不便宜。然而,百姓們驚喜的發現,糕點鋪竟然開始販售大量飴糖,價格比市面上要便宜一半。
隨著前來購買飴糖的百姓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聞訊而來的大商人,提出要大量求購,糕點鋪的掌事索性在旁邊又開了幾間鋪子,專門販售飴糖。
早在殷商末年,中原百姓就知道用谷物來制造甜味食品了,并制作出了飴糖。所謂飴,就是一種以谷物為原料制成的淀粉糖,類似于后世的麥芽糖。
到了漢初,作為甜類食品,飴糖的食用已經很普遍了。飴糖的制造是以谷物的淀粉摻和麥芽再經過醣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狀制品,民間流傳十分廣泛。
其實,早在去年冬天,權貴云集的北闕甲第,就已出現一家“石蜜坊”,向權貴們高價供應糖類制品。
數月來,早就掙得缽滿盆滿,讓田氏商團的東家田勝樂得合不攏嘴。石蜜肆出售的可不是平民百姓食用的飴糖,而是太子劉徹炮制出的蔗糖,已和后世的白砂糖極為接近了。
劉徹原本并未打算從事制糖,由于他未曾在關中之地看到甘蔗,還以為漢朝是沒有甘蔗的。當初制作糕點時,他使用的也是常見的飴糖。
直到去年冬天,劉徹和皇帝老爹飲宴時,不小心喝大了,掌印太監孫端上一樽“柘漿”,讓他解酒,他才知道,自己錯了,大大的錯了。
這“柘漿”就是甘蔗汁!實實在在的甘蔗汁!
找來少府湯官細細詢問,劉徹才知道,此時白砂糖雖未真正的制作出來,但甘蔗汁卻已普遍用于調味。而高祖劉邦在位時,閩越王就曾進獻石蜜五斛,所謂石蜜,即是指以甘蔗為原料制成的固態制品。
而所謂的“柘漿”,在南方極為常見。
戰國末年,屈原是所作的《招魂》,其中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句,意為在烹煮鱉魚和煎炸羊羔這些美味食品的時候,還要淋上一些“柘漿”調味。所謂柘漿,也就是指甘蔗榨出來的甜汁。
可見當時位于南方的楚國不但已經有了甘蔗的種植,而且人們已經能夠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來作烹調食物時的調味品;又由于《招魂》一詩通篇描寫的是民間常見的招徠亡魂的風俗禮儀,與之同時描寫的還有稻、麥、雞、牛等民間常用的食物,這足以說明蔗類制品的榨取與食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固然漢初的蔗糖制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則就不會作為貢品上獻于皇帝。但蔗汁的食用已經成為社會上層人物比較常見的事情,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種常用的調味食品,還往往用來作解酒之用。
到得劉啟即位,已然出現了沙飴石蜜。
所謂“沙飴”,即是指結晶狀糖類制品。淀粉糖呈粘稠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