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并轡”之稱。
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函谷關的城墻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位于函谷關東城門右側的太初宮,乃是道家祖師老子李耳的著經之處。相傳,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老子》。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墻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復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于西周,及至漢初,崇尚黃老之學,自然香火鼎盛,游人絡繹不絕。
大漢立國后,曾一度解除了函谷關的關禁,百姓只需持符節便可自由通行。然而自從吳楚之亂后,劉啟復置函谷關,下令用繻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繻是用帛制成的出入關卡的憑證,比符節珍貴得多,發放的數量也非常少,因此函谷關的人流已比前些年減少許多。
劉徹帶著太子中庶子公孫賀和李當戶,沿著山道,緩緩向太初宮行進。十余名侍衛如影隨形,將靠近三人十步之內的游人盡皆推到一旁。
山道本就狹窄難行,如此一來,許多游人都被殃及,登時混亂不已,盡皆怒目而視,卻不敢發作,只得在心中暗自腹誹,到底是誰家的紈绔,竟然如此飛揚跋扈。
劉徹無奈的聳聳肩,這些死士壓根不聽他的命令。
即便劉徹出恭,他們也會在周邊嚴加把守。如今要到人潮絡繹不絕的太初宮游覽,自然更是嚴防死守。其實,百余羽林衛早已先行探路,暗自將沿途所有可疑之人都排查了一遍,應當不會有絲毫差錯才對。
劉徹享受著國家領導人的待遇,說實話,有點爽。
他本就是隨性之人,不屑裝出愛民如子,眾生平等的虛偽面目,更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冒險。因此,他并未干涉羽林衛和侍衛們的“擾民”舉動,自顧自的欣賞著路邊的景致。
穿越到漢朝,沒有網絡,沒有電視,劉徹終于體會到,為啥古代的帝皇要微服出宮,甚至幾度巡視天下,那純粹的悶得慌了,出去透透氣。
如今劉徹好不容易借機出來旅游一次,自然要好好放松心情,探訪所謂的“道家之源”。
當劉徹站在太初宮的正殿中,看著老子騎青牛的雕像,心中有幾分感慨,更有幾分困惑和迷茫。
道家是華夏哲學中比較特異的派別,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征。
其主要概念是道,就是理性。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然而,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其實并不符合封建社會的皇權政治需要,反倒是和后世西方國家“小政府”的理念極為接近。
可以說,道家在華夏的出現,是一種先進的理念,誕生在相對落后的社會制度中,最終也只能被更善于適應社會,改變自身的儒家文化所取代。
只因儒家講究的是禮義廉恥,稍加改造,便可以輕易曲解出所謂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后世的儒生講究入世,講究中庸,好聽點叫圓滑,不好聽點叫墻頭草。
也正是這樣,即便是外族建立的中原皇朝,也一樣尊儒,而齊魯孔家也理所應當的享受著千年尊榮。
后世的孔家,兩千多年,向來只見“國死”,而未見其“死國”!
孔老夫子若是泉下有知,看到儒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