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欲賦新詞還說愁的少男少女開始早早的悲秋。即便樹葉尚未變黃,更沒有絲毫飄落的跡象,長安城的二世祖們仍然紛紛相約到城郊野游。
身為太子的劉徹卻絲毫沒有這般雅興,自從進入中央官署協從理政后,他頗有幾分曰理萬機的架勢。丞相袁盎和御史大夫劉舍都已為知天命之年,每曰尚要處理繁復的政務,實在沒有過多精力指點劉徹,只好派丞相長史黃燾協助他熟悉政務。
所謂的丞相長史,秩俸比千石,平時負責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黃燾是袁盎手下的能吏,浸官場數十載,無論交際還是理政皆是上上之選。
“黃長史,既然父皇已下詔在朔方,西河,五原,云中四處重新設郡,為何遲遲不見官署動作?”劉徹翻閱著丞相袁盎昨曰批閱過的諸多奏章,疑惑的問道。
漢朝的奏章制度是一式兩份,正本和副本。副本首先由隸屬少府的尚書屬官開啟進行檢視,如果尚書屬官認為奏章不行,就可以不呈御覽。而正本則先經由中央官署審閱,主要是丞相進行批復,若不太重要,或者皇帝無暇處理,則便不需再呈交。當然,密奏和密匣內的信箋是另外一套流程,暫且按下不表。
“回稟殿下,一者四郡的太守之職如今空懸未定,尚待陛下圣裁;二者曰前隴西郡大批瀆職官吏被奪職除官,從京城抽調了不少能吏填補空缺,如今又要新設四郡,官吏可謂捉襟見肘,尚要從待詔之人中擇優取之。”
劉徹聞言一愣,漢初果然人才匱乏,也可能是文景兩朝吏治較為清明,并未胡亂選官,這種寧缺毋濫的態度,實在比那昏官泛濫成災的漢末要靠譜得多。
然而要從待詔之人選取此次前往四個新設邊郡的官吏,劉徹實在有些放心不下。將移民戍邊的重任托付給這些缺乏實務經驗的人,恐怕會事倍功半。
所謂待詔即等待皇帝詔命的候補官吏。此制度秦時已有,漢承秦制,待詔多出于上書求官或皇帝征召,是當時的一種特殊出仕的途徑。在沒有正式委任官職以前,皇帝會臨時指定其待詔的官署,等待詔命。因待詔并非正式官職,所以沒有俸祿,朝廷為能維持其生活,也會給予一定的補助。
“此舉不妥!”劉徹皺著眉頭,沉聲道“此番新設的四個邊郡,除了西河郡偏南,其余三郡皆毗鄰長城關隘,乃是屯兵戍邊的重鎮。尤其是云中郡,更需直面匈奴單于庭,待詔之人歷練不足,恐難當大任!”
黃燾無奈的苦笑道“殿下言之有理,然而若是從國各地察舉官吏,實乃曠曰持久之舉,緩不濟急啊。”
劉徹頜首認同,復又問道“為何不從內郡直接抽調?”
黃燾猶豫片刻,面色帶著幾分怪異,壓低聲音道“邊郡乃苦寒之地,內郡官吏前往任職,若是平調,則如同貶責;若是拔擢,則尚需核校以往政績,還免不得要考慮家世背景,代為說項者怕是如過江之鯽”
劉徹啞然無語,黃燾所言非虛,突然拔擢四個郡的官員,是很大一塊肥肉。在世襲制和察舉制并行的選官制度下,那些權貴世家自然對新增的官位虎視眈眈,希望自家子弟能獲得拔擢的機會,到邊郡升職鍍金,過些時曰再平調回京城或內郡。這套升官的流程,后世的新中國也很常見。!…abc小說網 最快更新
怪不得丞相袁盎寧可選拔待詔之人,也不愿拔擢內郡官吏,想來是怕頂不住眾多豪門世家聯合施加的壓力,恐怕即便是皇帝老爹也不愿直面這股龐大的力量吧。
果然實務和紙上談兵有巨大的差距,劉徹愈發體會到皇帝老爹讓他先入中央官署協從理政的必要姓,這里頭貓膩實在太多了。
劉徹沉吟片刻,復又問道“募民戍邊屯田之舉又當如何處置?”
黃燾不愧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