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六十二年,六月十
太子劉徹特意選在這個日子,成立黃埔軍學。
雖說漢歷不同于后世的公元紀年,但他仍想讓華夏后世子孫牢牢銘記住六月十六日,亦想讓黃埔精神在今世的大漢帝國傳承下去。
八年抗戰中,黃埔師生以身殉國者眾多,光將官便有百余人,抗戰期間約二十萬學生入校受訓,戰后幸存者僅剩萬余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不是玩笑,是玩命!
不管這些先輩的出身和政治背景如何,他們曾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華夏子孫皆應對其感念在心,不可隨意輕慢,否則便是數典忘祖的畜生了。
黃埔軍學籌備的時間不長,不到三個月的光景。
皇權時代最大的好處,便是圣旨頒布后,整個官僚體系的辦事效率堪稱神速,要地給地,要錢給錢,要編制給編制。
沒有編制,那就給你編,隨你編,硬生生弄出個秩俸千石的軍學祭酒之位,還依著太子殿下的意思,增設大批的從未聽聞的官職,各類教官,各類教官仆射,參謀,參謀仆射。
劉徹暫時沒那么些人手填補官缺,卻又不愿讓世家大族插手進軍學內,便是命倉素及諸多羽林將官暫代。
丞相袁盎險些跟太子翻臉,皇帝剛拔擢了張騫為御史中丞,太子又讓弱冠之年的倉素出任軍學祭酒,成為朝堂重臣,這朝臣升遷還有規矩么?
劉徹也不與他多作爭執,徑自在朝廷之上甩出一摞厚厚軍功簿,讓朝臣自行傳閱,好生瞧瞧他們口中那群黃口小兒是何等戰功赫赫的少年英豪。
“近年對匈奴的連番大捷中,哪次少了羽林衛的功勞?”
劉徹環視殿內滿臉錯愕的朝臣們,以極為強硬乃至狠戾的姿態,乾坤獨斷道“此事無需再議,今后無論是誰,膽敢擅自插手黃埔軍學的事務,孤王就夷他三族,勿謂言之不預!”
他不是妄言恐嚇,黃埔軍學作為培養將官的地方,必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并不斷給學員灌輸忠君報國的價值觀,否則日后他們學成兵書戰略,扭頭領兵造反,還不得天下大亂么?
袁盎看著高居御座的太子,張了張嘴,卻終是沒再多言。他深知若再執意反對,太子必會毫不遲疑的將他罷官去職。~…abc小說網 ¥免費閱讀
如今的太子劉徹已是眾望所歸,且大權在握,換個丞相想來不會導致朝局不穩。
皇帝為了維護太子的威信,也不會輕易駁斥他的抉擇。
儲君與丞相,孰輕孰重,不是顯而易見么?
朝臣們見得太子殿下對這軍學如此看重,皆是心念急轉,看來是讓族中子弟得到太子重用的通天捷徑啊。
劉徹倒不介意他們的想法,令內史王軒在京畿三輔張貼榜文,頒布黃埔軍學招募學子的三大章程。
一者,取八至十五歲的世家子弟,不論嫡庶,不看身形體格,只需過得軍學祭酒及軍學教官的審核即可入學。
二者,入學者需簽訂生死狀,意即生死不究之意。
三者,入學后,學子除卻沐日外,皆宿于軍學營房,不得擅自離營,且需冊入軍籍,犯事觸法皆依軍律處置,膽敢私逃者亦按陣前叛逃論。
朝臣們聞得這等章程,皆是頭皮發麻,這富貴原來是要用命去搏的,還得細細思量才好。
死幾個族中子弟倒算不得甚么,關鍵那陣前叛逃之罪是要株連族的,半分輕忽不得。
是以,待到六月十六日,毗鄰未央宮北門的黃埔軍學敞開正門,招募學員之時,門外雖是熙熙攘攘,卻愣是無人敢率先舉步而入。
懸掛正門之上的金匾乃是皇帝親書,龍飛鳳舞的“黃埔軍學”四個大字,筆勢雄渾,鋒芒內斂,倒是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