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五秋分。
是夜,漢帝劉啟依循古禮,領太子劉徹及群臣西出長安城,于城郊百三十八里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帶錫監,吹塤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與臣民共同祭月。
秋祭大典持續至天色微明,漢帝劉啟并未擺駕回宮,反是轉往同在西郊的太廟,太子劉徹與諸多劉氏宗親盡皆隨行,包括諸多尚未及冠的皇子與劉氏小輩。
除了太子太傅衛綰和太子少傅直不疑外,其余朝臣未再跟隨前往,只是默然立于蕭索秋風中,望著遠遠離去的御駕,心中皆是感慨萬分。
待太子殿diàn下今日ri行過冠禮,陛下應是要著手準備禪位于太子的諸般事宜了。
按禮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ri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且因漢朝男女婚嫁較早,依禮需男子及冠和女子及笄方可成婚,故若男子未滿二十欲yu娶正妻,則必先提前行冠禮。
譬如梁王嗣子劉買,迎娶原配陳氏時才十六歲,也提早行了冠禮。而虎賁左監李當戶雖已有子李陵,但因未及冠,只能將李陵的生母抬為侍妾,并非明媒正娶,李陵的身shēn份只是庶長子而已。
故而男子的冠禮是極為重要的,是為成人之禮。
人之所以為人者,在于知悉禮義。
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
行冠服備后,方算成人,方能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
若說太子劉徹這冠禮有甚么不合禮制之處,唯有及冠的日ri期不甚符合慣例,未免過于倉促了。
依禮制,男子行冠禮多選在二月間,即春chun祭日ri神之后,寓意旭日ri東升,而非秋祭時節。
舉行冠禮前的十日ri內,受冠者先需先卜筮吉日ri,十日ri內若無吉日ri,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ri,然后才將吉日ri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ri,又要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并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abc小說網 ¥¥免費閱讀
然而劉啟和劉徹父子倆皆非迂腐守舊之人,何況先帝劉恒連最為重要的居喪制度都力圖從簡,不愿讓臣民和子孫為其守重孝,可見劉氏的皇帝對太過繁復的古禮皆是頗為不喜的。
再遙想高祖劉邦就儒生的高冠當做夜壺的先例,老劉家對禮制的不以為然還真是一脈相承。
到得太廟,漢帝劉啟領眾多宗親在帝廟祭祀過諸位先帝,便開始著手太子劉徹的冠禮。
太子少傅直不疑擔任擯者,掌司禮儀擯相,引觀禮的劉氏宗親至太廟東殿diàn宮門外,太子劉徹則由司者引往側殿diàn沐浴更衣。
老宗正劉通心里著實有些不舒坦,依照慣例,冠禮由主人及大賓主持,主人為受冠者之父,大賓為德高望重的宗族長輩,主人掌儀程,大賓則負責為受冠者加冠。
按說劉通才是最適合出任大賓之人,偏生漢帝劉啟執意要親手為太子加冠,主人還兼大賓,這特么不是搶老爺子的生意么?
贊者的位置又被太子太傅衛綰搶先占了,這平日ri與世無爭之人,為了得為太子贊者,不惜死皮賴臉的擺出太子啟蒙恩師的身shēn份,險些跟老宗正劉通翻臉。
好在除卻受冠者之父外,還可多增一位“主人”,輔掌儀程,負責答拜觀禮賓客,老宗正才沒掄起拐杖敲破這些無恥之人的腦袋。
東殿diàn阼階之上,冕冠袞袍的漢帝劉啟長身shēn而立,膝下皇子依年歲長幼從上之下立于側階,饒是年僅八歲的十四皇子劉舜都不敢似平日ri跳脫,乖乖垂首躬身shēn,南向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