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漢示好,甚至想尋求庇護,只因相較于大漢這遙遠(yuǎn)的東方國度,西邊的康居和安息兩國對他們的威脅更大。
遠(yuǎn)交近攻,并非是華夏民族獨有的智慧。
皇后阿嬌見得大宛供奉的兩對汗血寶馬,樂得眉開眼笑,已然將馬廄里騎了數(shù)年的照夜玉獅子忘得干干凈凈。
劉徹瞧她那得意樣,搖頭不已,女人果是喜新厭舊的物種。
他遙望著西北的方向,微是沉吟。
照著現(xiàn)下的情形,即便朝廷不刻意鼓勵,嗅覺敏銳的漢商們也會將絲綢之路早早走通的。
然而大漢能從中獲取甚么呢?
若只如唐朝般從絲路獲取來自西方的奢侈品,對社稷反倒有弊無利,甚么傳播文明,宣揚文化之類的,那是后世華夏的磚家叫獸們才有的白癡想法。
大漢現(xiàn)下甚么都不缺,就是缺勞動力,還得是廉價勞動力。
絲綢之路,還是奴隸之路,這是個問題。
翌日的早朝上,劉徹著大農(nóng)令曹欒研擬政令,對從武威和西寧兩郡邊塞入關(guān)的外邦貨物,依照不同種類加重關(guān)稅。
珠玉寶石等珍寶課稅最重,押運外邦奴隸入漢境則可抵稅,押奴隸出境則反課重稅。
群臣自是領(lǐng)會皇帝的意圖,想通過西陲的商路牟取暴利,就得往漢境運回外族奴隸。
他們倒沒出言反對,畢竟販奴亦是暴利行當(dāng),頂多日后前往西域的商隊少帶些奴仆,多帶侍衛(wèi),直接在西域就地購買外族奴隸,再用來押運貨物回大漢,也算一舉兩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