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王迎娶正妃乃是大事,非如大多世家般依父母之命的政治聯(lián)姻,更非尋常百姓家彼此看對眼,兩情相悅就可延請媒妁登門說親。
尤是現(xiàn)今天子劉徹乃是劉越和劉寄的兄長,太皇太后又健在,兩人選的正妃要讓太皇太后,太上皇,太后,皇帝這四大巨頭皆認可,方能下旨賜婚。
王皃姁這生母都做不得主的,只能先篩選出部分合宜的貴女,再讓兩人挑挑,有了大致的人選,方才會呈請四大巨頭定奪。
劉越和劉寄著實被逼得沒辦法,大漢重孝道,王皃姁脾性又暴,以死相逼的事都做得出來。
兩人明知自家老娘就是耍無賴,她才不舍得死,卻也不敢背上忤逆之名,否則傳揚出去,諸御史的彈劾奏章怕是要堆滿未央宮的宣室。
到時別說領兵南征,不被拖到宗正府吃頓祖宗家法就是萬幸的。
何況母妃的顧慮也是在理,真若等南征班師再選妃,確是要拖上數(shù)年,反倒會將劉乘和劉舜的婚事也耽誤了。
好女人不管在哪個年月都是稀缺得緊,諸多世家大族瞧著好的就早早定下了,雖說不少是政治聯(lián)姻,但長輩還是會細細挑過的。
譬如館陶公主的幺兒陳蟜,剛出生不久便與大行令竇浚的嫡長孫女定下婚約,那女孩兒日后就算美若天仙,也已注定是陳蟜的媳婦,旁人就是瞧上眼,也來不及了。
悔婚?
是不把大長公主放在眼里,還是當那賜婚圣旨是廢紙,不要命了么?
這年月可沒甚么照片,劉越和劉寄也只得從名帖里挑出些適齡的貴女。
少女年滿十五可及笄待嫁,二十未立婚約亦加笄,故這些名帖內(nèi)的貴女多為虛年十四至十九,若現(xiàn)下賜婚,到正婚時年歲皆是合宜。
王皃姁見得兩人應下,自是眉開眼笑,拉著他們坐下,將名帖遞過去,還掏出本厚實的簿子,里頭都是她向太后阿姊求來的,這些貴女的出身背景,乃至平日的言行舉止皆是記錄在內(nèi)。
這等私隱簿子,其實世家宗婦暗地都有,自是從未輕易顯露人前的,尤是太皇太后和太后手里的,內(nèi)容詳盡到讓人毛骨悚然。
若非太后王娡是王皃姁的胞姊,絕不會將這簿子借與她,雖說只是依著那些名帖謄寫出相應貴女的私隱,但若傳揚出去,仍會鬧出不小亂子。
劉越和劉寄是有節(jié)操,有底線的天家子,剛將那簿子翻看數(shù)頁,別是放下,不敢再多看。
若教人曉得他們看過這么些貴女私隱,非得被諸多世家權(quán)貴記恨上,他們這親王就算做到頭了。
其實他們對正妃的人選也沒太過在意,交由長輩做主,多是不會選得太差,才貌雙是最基本的,禮數(shù)儀態(tài)也絕對無可挑剔。…abc小說網(wǎng) …免費閱讀
諸位皇兄中,唯有江都王劉非的正妃楊綺羅是自個挑的,乃是吳地楊氏家主的嫡長女,蓋因劉非昔年被封為江都王時,要拉攏在當?shù)貏萘O大的楊氏,且楊綺羅又確實才貌品性俱佳,無可挑剔,故父皇才準予賜婚。
依著現(xiàn)下的情形,朝廷是不可能再讓親王之國了,他們注定要長住皇親苑內(nèi)的王府,故正妃還是選取關(guān)中貴女的好,至少不能再娶封國內(nèi)的世家嫡女,否則日后省親頗是麻煩,且還憑白惹得陛下猜忌。
除卻軍伍世家不能選,平日不太安分的世家也不能選,旁的倒還是沒甚么可挑揀的。
兩人從那摞名帖中剔除了不少頗是敏感的世家貴女,雖只余下小半,卻仍有百余份之多。
劉寄撓著頭,嘟囔道“真不曉得父皇昔年納妃時,是怎的能從數(shù)千美人中挑出趁心合意的。”
劉越見他口不擇言,不由清咳數(shù)聲,讓他警醒著點。
王皃姁卻沒在意,隨口答道“光看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