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禮制,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漢人多選在男童的百日禮上為其賜名,又或者是在出生時便先取個小名,待得啟蒙,最晚到束發時會取大名,及冠時則取字。
譬如給劉徹帶來童年陰影的“彘”便為小名,到得他被立為太子,就得了大名“徹”,提前及冠時又得字曰“通”。
小皇子誕于谷雨之日,聞雨聲落地而出世,太上皇劉啟因而為他賜小名為“沐”,既有因水生木之意,亦寓以沐仁浴義之期盼,可比劉徹昔年的小名強多了。
然日后小皇子若被立為太子,還得另取個更少用的字作為大名,蓋因這“沐”字用得太廣,登基為帝后,臣民避諱起來著實太難。
譬如節氣中的“驚蟄”,本為“啟蟄”,劉啟登基后,方才改的。
若這小劉沐做皇帝,甚么“休沐”“沐浴”都沒法再用,否則太犯忌諱了。
休“沐”?
你要休了皇帝,還是盼著皇帝早日歇菜?
不要命了么?
小名就無所謂了,昔年劉徹頂著個小豬崽的名頭,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總之大漢臣民皆已知曉,當今天子已喜得嫡長子,劉家的江山社稷是后繼有人了,若小皇子不出甚么意外,應不會出現似漢惠帝和漢文帝間,兄死弟及的情形。
這無疑是很重要,尤其是對世家大族而言,若帝位換到劉氏別脈來坐,對他們其實就等若改朝換代了,遠非“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般簡單。
兒子或許仍會重用父親留下的臣屬,弟弟卻必定對兄長昔日的近臣懷有猜忌,不痛下狠手血洗朝堂就是萬幸。
小劉沐的誕生,不僅鞏固了阿嬌的后位,也使得大漢朝局更加穩固,意義無疑極為重大。
翌日早朝,群臣登殿便皆拜伏道賀,樂得初為人父的皇帝劉徹合不攏嘴,對群臣皆是和顏悅色。
朝堂上,老宗正劉通在內侍的攙扶下,顫顫巍巍的出列,躬身請陛下準允其告老致仕。
如今天子有后,朝堂穩固,他也該卸下重擔,回府含飴弄孫了。
劉徹自是欣然應允,對老宗正頗是感念,過往若非有這方砥柱鎮著朝堂,莫說他登基稱帝后,便是昔年以太子身份監國時,都沒那么容易應付這滿殿的老狐貍。
故而劉徹賜下了大筆皇室實業的份子,且當殿頒旨,德候劉通位同諸侯王,雖無王爵,但各式形制皆同。
這倒非是特例,譬如長公主亦是位同諸侯王,大長公主的位秩甚至還比諸侯王略高少許。
劉通自是感恩戴德,倒不是貪圖尊榮,而是死后陵寢可制同諸侯王,后人更可蓋王廟宗祠供奉香火。¥¥abc小說網 ……免費閱讀
古人對此事的看重,遠非后世之人可以想象的。
劉徹出言勸阻了意欲跪拜頓首的老宗正,讓內侍攙他前往太壽宮覲見太上皇劉啟,詳議劉氏族務的后續處置。
待老宗正離去,劉徹復又下了兩道圣旨。
著劉歂除太常卿之位,接任宗正卿著劉買除太常府文教令之位,升任太常卿,空出的文教令由劉買自行選定,待公府核定后,便可拔擢就任。
群臣沒甚么異議,宗正卿主掌劉氏宗親,太常卿主掌祭祀禮教,大部分職守都是劉氏的家務事,他們沒資格也懶得出言置喙,反正這兩個官位也難以落到他們頭上。
只是劉買還頂著梁王嗣子的名頭,梁王劉武入朝謝罪沒幾年,其嗣子就位列九卿了,這梁王府翻身也未免翻得太快了吧?
劉徹懶得理群臣是如何揣測的,讓劉買出任太常卿也是沒辦法,劉氏宗親為數眾多,但知書達理的還真尋不出幾個來,辦事穩妥周的更是少得可憐。
江都王劉非掌著皇室實業,莫說區區太常卿,給他個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