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用馬克沁n突突掉羅馬重裝兵團的場景,只覺著實美得慌。
只是且還有得等,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工業發展更要腳踏實地,急不來的。
劉徹親身駕臨少府諸冶監,仔細驗看陸續鑄造出的五根無縫鋼管。
之所以耗費巨貲連鑄五根,乃因劉徹近年為少府乃至帝國科學院定下的章程,新工藝和新科技實現的表征,必是可重復驗證的,僥幸弄出來雖可視為關鍵性突破,卻不能真的視為成功。
劉徹細細瞧那鋼管,長愈丈許,漢代一丈十尺,每尺約二十四厘米,故此鋼管約有兩米五,長度為后世清代威遠將軍等輕型臼炮的三倍有余。
然此鋼管口徑較僅為半尺,不及威遠將軍炮的一半。
炮管長度對口徑比例對加農炮的射程有很大影響,簡單來講,比例愈高,射程會愈大。
在十世紀,加農炮的炮身長度多為口徑的二十余倍,射程僅有數公里。
到得二戰,隨著發射藥改進和冶金工藝的發展,加農炮身最長可達到口徑的五十倍,最高射程可達三十公里。
待得被榴彈炮逐漸取代,加農炮的最長炮身為口徑七十倍,最高射程超過三十五公里。
少府諸冶監鑄造出的首批無縫鋼管的長度將將為口徑的二十倍,且口徑不大,就算鑄造成炮,也只能算輕型加農炮。
不過因大漢版加農炮可采用三基發射藥,最大射程應能接近五公里,換算成大漢度量,約莫能有個十里地,至于能打得多準,那就難說了。
這也不錯啦!
劉徹伸手摩挲著尚有些粗糙的鋼管表面,心內雀躍不已。
好歹是無縫鋼管,不似清代威遠將軍炮為銅鑄,故炮身的管壁厚度僅為五寸,卻已足以保證炮身剛度,即所謂的“梁強度”,極大降低了炸膛的風險。
且因管壁厚度遠比威遠將軍炮平均壁厚故雖炮管長得多,但可預估這大漢加農炮完成型后,重量不會比威遠將軍炮重多少。
依照史籍推估,威遠將軍炮重應不到三千公斤,依大漢度量,約為二百鈞。
此等重量,若大漢要往萬里外派遠征軍,從陸路要拖過去還是有些麻煩的,畢竟這年月沒甚么鐵路,劉徹也不會在境外造橋修路,鋪設瀝青大道。
然若將之安裝到風帆戰列艦上,日后海戰將不再需要用高爆弩箭,到了地方還能卸下來供陸軍使用,攻城拔寨自是無往不利。
堅船利炮的時代,就要正式拉開序幕了!
想到此節,劉徹反倒緩下心境。
蒸汽機,汽輪機,輪船,鐵殼輪船,大漢的船艦發展還任重道遠,得步步往前推進。
至于螺旋槳和渦輪機,那特么就扯太遠了,劉徹又不是小白穿越文的主角,壓根沒奢望天上咵嚓掉下個大褲衩,里頭裝著根又大又粗的金手指。
現下少府諸冶監已能鑄造出合乎炮管標準的無縫鋼管,那蒸汽機的氣缸就有了著落。
過往最犯愁的就是氣缸鋼壁的堅固程度和密閉性,有了無縫鋼管,兩者都足以保障,活塞處的氣密性雖尚難以完解決,但倒不算太重要。
后世影劇常見老式輪船或火車的蒸汽機室,咵嚓咵嚓冒得滿室白霧,就是活塞部分在漏氣了,這是很正常的事。
只是汽修工在氣缸附近壓根沒法呆,每逢蒸汽機出現故障,往往只能先停機,待氣缸完停止運作,且溫度下降后,再對其進行維修。
這等缺陷在某些時候是要命的,尤其是在兩國海軍彼此交戰時,停船可就成了活靶子。
不過大漢倒也不在乎這事,若真能有安裝了蒸汽機的鐵殼巨艦,放眼現今世界,在海上還有甚么敵手,就算船艦真在海戰時趴窩,只怕也沒人能將之擊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