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壽宮,也沒少送入大長公主府,故館陶公主過得頗是逍遙愜意。
皇后阿嬌當時雖尚年幼,但作為親身受益者之一,也對劉榮之死有些后怕。
要曉得昔年阿母館陶公主起初見得劉榮得為太子,是想將她嫁給劉榮為太子妃的,只是劉榮生母栗夫人不待見館陶公主,硬是推拒了這樁婚事,館陶公主方才轉而讓她與十皇子劉徹定下婚約,并力助他搶下儲君之位。
阿嬌如今回想此事,慶幸之余也不免膽戰心驚。
幼時她也沒少接觸劉榮,說實話,她比劉徹年歲大了些,在兩人定立婚約前,反倒是與他的諸位皇兄更熟識些的。
她雖是憨直脾性,然自幼長于天家,望氣觀人的眼光還是有的。
劉榮雖頗具才學,為人謙遜溫潤,但脾性偏軟,為人處世沒甚么主見。
隨著阿嬌與劉徹相交相知,尤是婚后數年的相濡以沫,她可確信無疑,以劉徹的卓絕才智,不甘居于人下的傲性及狠辣果決的行事作風,即便昔年無館陶公主協助,劉徹也絕對能從劉榮手中奪過儲君之位。
或許會多耗些時日和精力,甚或在劉徹離京就國前都未必能拉下劉榮,但憑阿嬌對他的了解,即便劉榮僥幸得以繼承帝位,劉徹也絕對會在封國厚積實力,最終興兵造反,篡權奪位的。
正如太上皇劉啟常言,“徹兒深肖為父”,不是說父子倆長得像脾氣像,而是同樣的心黑手狠,該斬草除根時,甚么抄家夷族,車裂凌遲,是眼都不帶眨的。
阿嬌這憨傻婦人都能瞧出劉徹性情,劉啟這歷盡朝堂和宮闈殘酷爭斗的帝皇又豈會瞧不出?
昔年劉徹生母王娡和館陶公主聯手對付太子劉榮,將劉徹扶上儲君之位,劉啟又不蠢,也沒病到耳目昏聵,對里頭的貓膩知曉得清清楚楚。
廢掉劉榮,乃至逼得他投繯自盡,劉啟身為人父,也是心痛難抑。
然身為帝皇,他曉得栗夫人與館陶公主乃至竇太后舊怨難消,若不傳位給劉徹,待他百年后,朝局只怕要動蕩不堪。
劉榮的脾性壓根鎮不住場面,且不說十皇子劉徹小小年紀就已沉穩果決,光是文武雙的五皇子劉非,就未必會對劉榮服氣。
劉榮有劉德和劉闕于兩個胞弟沒錯,可劉非也有胞兄劉余和胞弟劉端,若劉榮登上帝位,劉非怕是真要造反的,且鬧得動靜不會比吳楚之亂小,畢竟朝中重臣支持劉非的為數不少。
況且十皇子劉徹也不是省油的燈,又與偏寵梁王劉武的竇太后頗為親密,若將之立為儲君,竇太后和保守派群臣也不至反對得過于激烈,鬧得朝堂紛擾。
劉啟不愿見得自身百年后的漢室社稷分崩離析,自然要廢劉榮,改立脾性更為剛毅的劉徹為太子。
事實證明,劉啟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就現今來看,劉徹確是傳承社稷的最佳人選。
因著前頭有劉榮和劉徹的教訓,且皇帝劉徹尚是弱冠之年,故太皇太后,太上皇,太后,皇后,這四位最有資格言及立儲之事的尊貴之人皆從未言及。
不少權貴雖有“從龍之心”,但想到多年來妄議天家事的臣僚多是落得梟首夷族的凄慘下場,也都沒敢跳出來胡亂鬧騰,免得擔了“居心叵測”的嫌疑。
大漢雖重視嫡庶之分,但在傳承家業時卻不甚重視長幼之秩,前頭數位漢帝可都不是甚么長子,甚至其生母也多是子憑母貴,兒子先立了儲君,她們才被冊為皇后的。
意即是說,誰有本事做太子,就能安上嫡子的名頭。
劉沐是命好,生母阿嬌背景夠硬,正婚當日就得冊后位,使得劉沐出生就是實打實的嫡子,且是嫡長子。
除非阿嬌犯下大錯,被廢黜皇后之位,否則將來的漢室社稷必是從她膝下子嗣擇取,但這并不意味著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