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朔大朝后,大漢皇帝頒下圣旨,于宮禁內設臺閣,名尚書臺,主掌仆射為尚書令。
秦時曾在少府設尚書之職,主殿中文書發布,僅為秩俸六百石的低級官員,與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
皇帝劉徹新制尚書令則秩中二千石,位同九卿,僅次三公,既掌傳宣詔命及密奏封事,亦將諸大夫從蘭臺遷入尚書臺,歸尚書令轄制,主帝皇策問謀議。
劉徹因著歷史教訓,未授予尚書臺甚么nbn,卻又大幅提升其地位,組建內朝僚閣,使之與公府并舉,以此監察及制衡三公九卿。
皇帝久居宮廷,對文武百官的了解僅止朝堂上的表現及奏章上的呈報,更不可能巨細靡遺的審視公府政務,群臣雖不太敢欺君,但若想將某些事隱瞞不報,壓下部分奏章,卻是不難的。
后世朝代之所以設中書令或尚書令,正是要讓皇帝有批親信幕僚作為耳目,使得皇帝能多些消息來源,不至被權臣蒙蔽雙眼。
然也正因如此,歷任中書令和尚書令的nbn又過重,每每凌駕公卿之上,反倒是其自身成了擅權亂政之人。
劉徹不會授予尚書臺真正的實權,而會將之作為“內朝御史”,便如同朝堂上的諸御史沒有行nn,卻有監察權。
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劉徹就要用尚書令來監察御史府,唯有建立起層層監督機制,才能不讓皇帝耳目昏聵,被臣子蒙蔽。
否則日后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此三公私下勾連,便可暗中把持朝局,進而逐步架空毫不知情的皇帝。
劉徹自身雖是不怕,然將來的繼任者卻未必能對付得了朝堂上的老狐貍們,譬如他那傻兒子小劉沐,若得繼帝位,指不定要被朝臣們怎么忽悠。
史上的明朝皇帝為此最是傷神,朝臣靠不住,內閣也想攬權,那皇帝就只能弄出錦衣衛,又弄出東廠和西廠,大搞特務工作。
劉徹不想在大漢搞甚么特務黑機關,頂多讓郎中令麾下的暗衛逐步轉變成國安局的性質,維持政局穩定和保密防諜。
因而內朝臺閣的建制尤為重要,既要用來監察和制衡公府,又不能讓其凌駕于公府之上,故尚書臺諸官不為朝官,詢政不治政,奉書不制令。
除卻替皇帝傳宣的詔書,尚書臺無權頒布任何政令,然卻對公府文書擁有調閱權,以此對中央官署各府司進行監察,直接向皇帝匯報。
大漢群臣對皇帝陛下增設尚書臺之事也沒反對,因內朝諸官向來是皇帝僚屬性質,且這尚書臺沒甚么實權,其屬官也沒進入朝堂參政,完可憑皇帝自行決斷。
況且尚書臺屬官的拔擢是不走朝官體系的,秩俸也由少府支應,丞相府和大農府也就沒甚么理由過問。
正如少府乃皇帝私府,其屬官的任用拔擢自成體系,尤是歷任少府卿皆由少府陳氏世襲,這在其余府署皆是不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
又如作為帝皇幕僚的諸大夫,沒甚么員額n,皇帝若是養得起,愿意養,那弄上千百個也無不可,近年告老致仕的諸多公卿可不就都掛了大夫的名頭,不時跑太壽宮陪太上皇種花養鳥么?
群臣當然曉得尚書令乃天子近臣,地位高秩俸高,然那也不是人人能做的,故也沒甚么覬覦之心,你想坐這位置,那也得皇帝陛下看得上不是?
尚書令,皇帝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沒甚么可廢話的。
首任尚書令的人選,自是由張騫出任。
按說南越國尚有不少事務要處理,張騫這南越國相是不宜調回長安的,然劉徹卻存了私心,甚至不惜提早設立尚書臺,為張騫量身定做了尚書令的官位。
畢竟張騫歷任丞相長史,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又外放南越國相,其官秩已然僅次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