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七十二年,六月初。
大漢朝廷剛入得三伏休朝期,皇帝劉徹還沒來得及帶著妻兒覓地避暑,別是接到北海水師從朝鮮半島傳回的捷報,辰韓和弁韓已然覆滅,馬韓則舉國歸降!
馬韓先前雖也欲遣使向漢廷乞降,然皇帝劉徹未曾理會,他想要的不是在朝鮮半島的藩屬國,而是要徹底滅掉三韓乃至朝鮮,對馬韓必須兵臨城下,這才能讓他們“無條件投降”。
征服馬韓本在劉徹預料之中,只是沒想到會似這般進展神速。
實則仔細想想,倒也算正常,雖說三韓皆為部落聯盟,然馬韓不同于辰韓和弁韓,是真正意義上的定居民族,已懂得種植谷物、養蠶。
馬韓共由五十四個城邦組成,但這些城邦是沒有城郭的,看在漢人眼中約莫就是規模較大的城寨,且每個城邦皆屬一個部落,而每個部落皆有首領,勢力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稱做臣智,其次稱做邑借。
所謂的馬韓王,無非是最大城邦中的部落首領,順風順水時自能號令其余部落首領,然現今被漢軍和朝鮮軍隊東西夾擊,馬韓的諸多城邦紛紛開城投降,不再遵奉馬韓王的號令,做那無謂的抵抗。
漢軍的手段太過酷烈,凡是遇著負隅頑抗的城邦,城破之后便是屠城,除卻故意放走少數百姓,讓他們向周邊城邦傳話,旁的軍民皆是被屠戮殆盡,城雞犬不留,連精壯男子都不再擄掠為奴。
倒不是漢軍將士嗜殺成性,著實是想盡可能的借此威懾住馬韓的諸多部落,要知道北海水師現今的步騎校營僅有兩萬余兵員,馬韓所有部落加總,約莫能有四萬余戶,怎的也該有三十萬百姓。
馬韓說大不大,說小也不步騎校營的建制構想乃是劉徹參照了后世的海軍陸戰隊,不可能像陸軍那樣備有大量的輔兵,也不可能準備大量馬匹,故糧草輜重的運送較為麻煩。步騎校營若離海岸太遠,沒有戰艦群的支應,要逐一攻破五十四個城邦,那可就耗時耗力了,只怕傷亡也不小。
步騎校尉唐濤昔年曾潛伏南越為細作,更做過不短時日的海匪頭目,手段絕對夠狠辣,甚么勸降叫陣的都省了,只要到得城邦外,若見城門緊閉,數十支高爆弩箭就直接轟過去,城破后便是慘絕人寰的屠城。
戈船將軍易言與唐濤早是仔細商議過,特意選了較為靠海的四座大城邦殺猴儆雞,不到半月光景,那四座大城邦已然成為死城。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這話后世不少學子皆是讀過的,卻不曉得實是“n版”,后頭還句“拋后方知曉,如若沒生命,愛情自由哪里找。”
就如同孔老夫子說的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不知后世甚么家伙圣母癌發作,硬是斷章取義的提倡“以德報怨”,還硬是“栽贓”給孔老夫子,毒害了多少華夏學子啊。
馬韓人自是曉得若獻城歸降,漢軍只怕也不會善待他們的,然比起枉送性命,被押為奴隸也并非不可接受,好死不如賴活著。
眼見旁的部落都紛紛臣服大漢,馬韓王曉得大勢已去,倒也沒覺著有甚么愧對列祖列宗,非得引頸自戮甚么的,馬韓的王者本就是各部落推舉而非世襲,多是誰的拳頭大實力強,誰就能成為馬韓王。
馬韓王獨木難支,明知無力抵御漢軍乃至朝鮮軍隊,倒不如光棍些,也跟著出城乞降,想來不至落到辰韓和弁韓那等國破人亡的悲慘境地。
對于出城乞降的馬韓人,漢軍確是沒有太過苛待,北邊的玄菟郡已派兵南下,陸續從北海水師手里接收戰俘,由宣曲騎營負責此事。
朝鮮傾舉國之兵,協助大漢覆滅三韓,漢軍也頗是厚道的沒去訛他們的戰利品,誰打下的城邦就歸誰劫掠,除卻戰俘要交給宣曲騎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