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大漢皇帝頒布圣旨,詔令烏桓諸部調集四萬騎兵,編為左右兩支騎營,橫貫漠南草原及賀蘭山南,繞過居延海,前往大漢邊郡敦煌,限期兩月。
烏桓諸部若傾族之力,應可征調十萬大軍,然皇帝劉徹倒是“體恤”他們,想著好歹還要防備漠北匈奴,調個四萬騎兵也就差不多了。
漢廷為何要調兵?
大漢皇帝顯是沒打算向烏桓諸部解釋清楚,前來頒旨的大行丞宋遠更是干脆利落的拋下一句“你等若是奉旨,必有大富貴;如若不然,舉族誅絕!”
烏桓貴族們可有選擇?
自是沒有,且不說抗旨不遵,大漢會否真的出兵前來征討,光是施行關禁,將北地各郡的邊市盡數關閉,烏桓諸部就得鬧出大亂子。
近年來,烏桓人已不再耕作,不再釀酒,不再制鹽,更不再冶銅煉鐵,卻過得分外滋潤,蓋因他們的族人大多都在為漢人牧羊,用羊群甚至只用羊毛就能從大漢邊市換取大批財貨。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綿羊。
廣袤的漠南草原水草肥美,昔年被匈奴占據,現今卻處處是烏桓人的駐牧地,唯一可惜的就是不能牧馬,使得烏桓的戰馬數量稍顯不足。
即便戰馬再少,大漢皇帝下旨要征調六萬騎兵,烏桓貴族們豈敢有半分推拒,況且漢使都說了會有“大富貴”,烏桓貴族跟漢人沒少打交道,深知即便是奸猾似鬼的漢商們,也向來以誠信為本……除了偶爾會在契約中挖坑下套。
宋遠身為大漢大行丞,代表著漢廷顏面,執節出使時更代表著大漢皇帝,自不會妄言誆騙他們。
多年來,烏桓數度為大漢出兵征伐外族,扶余,朝鮮,鮮卑,連匈奴都狠揍過,皆是從中獲取了天大的好處,劫掠來的財貨和大漢的“軍援”,足以讓過慣苦日子的烏桓貴族們發家致富,活得端是驕奢淫逸。
此番漢廷又要征調烏桓將士,且高達四萬,想來又有“大買賣”,且如漢使所言,必有“大富貴”。
烏桓諸部現今仍處于兩大派系對峙的分裂態勢,兩大派皆怕落于人后,便是各自集結兩萬精銳,各出一支騎營,即刻趕赴敦煌。
數千里外的大漢京畿,囤駐在此的細柳,建章,中壘,三大騎營亦是整軍出征,六萬精銳鐵騎加之兩萬諸曹輔兵,盡皆雙馬備騎,速趕赴敦煌。
虎賁騎營則留守京畿,正在玄菟郡囤駐的宣曲騎營則被征調返京,暫時停止了清剿北方蠻夷的長期任務,反正經過數年清剿,玄菟以北,不咸山脈以東的地域,沃沮和挹婁等小族亦被屠戮大半,僥幸逃生者皆是逃入深山密林,等若與世隔絕的野人,再難如昔年扶余般成了氣候。
按理來說,五大精銳騎營遣出三支,驃騎將軍郅都身為五大騎營的主掌仆射,該是拜個大將軍,作為主帥領兵出征的。
然皇帝劉徹覺著郅都年事漸高,不宜再奔波勞苦,況且還需他留下制衡秦氏,李氏和公孫氏這三大軍中派系,索性就將大將軍的帽子扣到了膠東王劉寄的腦袋上。
劉寄身為大漢親王,本以為出任細柳校尉已是自身軍伍生涯的至高點,何曾想過能出任大將軍?
雖說大將軍非屬常置,僅是戰時臨設,戰后即會廢置,然出任大將軍卻仍是被大漢將領視為最大的榮耀,甚至勝過位列三公的太尉之責,蓋因大將軍才是真正的軍中主帥,兩者間約莫類似后世國防部長與元帥的區別。
不僅劉寄驚喜萬分,便連王侯權貴和文武百官都不得不贊嘆皇帝陛下心胸豁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竟不憂心膠東王手握重兵,貌似也不怕他日后功高震主。
劉徹確實對劉寄沒甚么忌憚,抑或說是根本用不著,但凡他劉徹活一天,大漢朝野就沒人敢謀朝篡位!
這不是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