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劉沐是個急脾氣,說話做事向來不喜拖沓,執著自家父皇的手諭,直接前往中央官署內的大農府,尋到工部少卿卓王孫商議此事。
卓王孫見得太子親臨,雖有些詫異,卻也沒太過驚慌失措,蓋因其女卓文君官居大長秋,為皇后首席屬官,且為太子的授業蒙師之一。
十余年來,卓文君親眼見證了皇后懷孕產子,見證了太子從襁褓中的粉嫩嬰孩長成可縱馬彎弓的壯實少年,與這對母子的感情非屬尋常,無疑是深悉太子脾性的,遇著歸家探望時,自也不忘對自家阿父“稍作提點”。
卓王孫本為經商多年的蜀中首富,最擅察言觀色,加之曉得太子殿下脾性,故是能揣摩出他的大半心思,絕不會惹他著惱的。
劉沐也因著卓文君的關系,瞧著卓王孫也頗順眼,故也算得上和顏悅色了。
兩人相談頗是融洽,卓王孫見得陛下手諭,約莫能猜出陛下是想借此讓太子接觸具體政務,倒是和商賈世家差不多的,不少商賈子弟也是自幼接觸家中產業,十歲倒也算不得早,只是太子殿下這“家業”無疑是要大得多。
卓王孫曉得若是協助太子殿下辦好此事,皇帝陛下必定龍顏大悅,少不得他的好處,然也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只怕反會壞了陛下的一番苦心。
念及至此,卓王孫便是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詳細說與太子劉沐知曉。
在現今的大漢,常住人口最多的城邑非是帝都長安,而是位于龍首塬以南,在過去七年中不斷擴張轄地的塬南邑,邑內常住軍民已逼近兩百萬。
兩百萬是甚么概念?
大漢立朝七十余載,大力鼓勵百姓生育,至今冊籍在簿的丁口尚僅六千余萬,塬南邑轄屬民兩百萬,等若三十余個大漢臣民中,便有一人是住在這座邑城。
塬南邑與西邑皆未興建城垣,既是為了方便不斷外擴,更因二者皆為帝都鄰邑,不宜另行置縣,更不宜興建真正意義上的城池,其政務也是由直接轄屬于京兆尹的左右內史分治。
西邑北鄰渭水,東傍水,南有山塬,西面則是囊括太廟在內的天家林苑,故其對外拓展的空間有限。
早在初期規劃時,西邑北闕就劃出相應地塊作為居民區,占地更廣的南闕則為工坊區,等若從一開始就限定了西邑的居民數量,除非拆掉工坊區內的大量作坊,用來增建民居,否則在嚴格限制建筑物高度的帝都周邊,西邑的居民數量絕無法超過百萬。
饒是如此,百萬住民也著實不少了。
即便不算長安縣,光是長安城,塬南邑和西邑,駐軍和居民的總數已高達三百余萬,在現今這年月,毫無疑問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域。
要曉得,即便在后世史上,大唐國力最盛時,唐長安的人口數量也不過兩百萬出頭,正是位于現下塬南邑的所在地。
三百萬軍民的吃穿住用,日常物資消耗量何其龐大,饒是長安周邊擁有現今大漢乃至現今世界最密集的路網,擁有最平整寬闊的瀝青道路,仍是無法徹底解決道路壅塞的問題。
塞車!
長安周邊居民提早兩千余年領悟到這個詞是多么令人深惡痛絕,尤是臨近節慶前,周邊郡縣的商賈和百姓紛紛涌入,大肆搶購各類好貨,加之各處坊市內的商家要大量備貨鋪貨,諸多要道的滾滾車流往往能塞出十余里地去。
塞車問題最嚴重的,無疑是塬南邑,非但因其屬民為數最多,更因塬南邑為周邊郡縣百姓前往長安或西邑的主要路徑。
長安城和西邑北鄰渭水,渭北又有甘泉宮和大片陵墓群,故渭水北畔居民較少,長安東面是灞西高原,東出長安至灞水沒有城邑,僅有囤駐在此的虎賁騎營守備帝都門戶。
正因如此,塬南邑無疑是大多數外地商賈百姓進出“大長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