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在秦漢有兩種不同意涵,一者是為二十等軍功爵的中等爵位,一者是皇帝幕僚性質的官位。
一般而言,所謂的士大夫或公卿大夫,其中的“大夫”多指代官位而非爵位,也就是帝皇僚屬,是實打實的天子近臣,本為郎中令屬官。
劉徹登基后,置尚書臺,將諸大夫從郎署遷入尚書臺,歸尚書令轄制,主帝皇策問謀議。
尤為特殊的是,不少告老致仕的元老重臣都掛了大夫的虛銜,時常入宮陪太上皇劉啟種花養鳥,既可追憶往昔崢嶸歲月,亦搭接起某種溝通管道,更便于太上皇有意無意的表達對某些事的看法。
倒不是太上皇劉啟放不下權力,還想著對朝政指手劃腳,恰恰相反,諸如推恩令之類的不少政令,經由他表態支持乃至代為頒布,遠比皇帝劉徹直接出面要來得好,來自劉氏宗親乃至朝廷派系的反彈也會少得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是這道理。
莫要小瞧這群種花養鳥的老家伙,長樂宮御苑里的說笑閑談,每每傳出宮去,皇親國戚和世家勛貴們往往就能嗅出某種風向,懂得要如何與天家保持一致走向,甚至是識時務的主動“為君分憂”。
光祿大夫,是為諸大夫之首,數量倒也沒有限制,現今的十余位光祿大夫中,大半為告老致仕的公卿將相,諸如袁盎,衛綰,劉舍,石奮,竇浚,李廣……
真正到未央宮宣室殿與皇帝策議國政的,更多是官秩稍低的其余大夫,所以現今的光祿大夫沒甚么實權,卻又在不同的軍政派系擁有著影響力,即便是刻意遠離政治核心的衛綰,也在文士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光祿大夫們地位超然,又識時務懂分寸,有助于穩定朝局,皇帝劉徹自是要尊重和善待他們,倒也符合漢人尊長敬老的好傳統。
風和日麗的四月天,是外出游玩的好時節。
劉徹去歲曾應諾過太上皇老爹,說會盡快做出數列可載人的火車車廂,讓他乘坐試試,過把癮。
漢人向來重信守諾,皇帝自然更是要言出必踐的。
四月初二,立夏。
光祿大夫們一大早便入得長樂宮,好些年沒上早朝了,起得這般早還真有些不大習慣,然老家伙們卻是興致勃勃。
太上皇劉啟亦是起早,已然梳洗更衣,精神頭好得不得了,倒也不像頑疾纏身之人,顯見經過多年調養,病情確是有所緩解。
尚食監早已備好宮宴,太上皇讓老臣們一道用過早膳,太子劉沐便也前來問安。
立夏不算甚么節慶,亦未逢沐日,若依往例,劉沐要到宮邸學舍上過晨課,才會前來長樂宮向皇祖父和皇祖母問安,然今日乃特例,蓋因要陪著皇祖父和光祿大夫們乘坐火車。
昔年出巡陰城時,劉沐是坐過火車的,且學習了多年的理工之學,對火車的主體構造和運行原理也頗為了解,做陪游講解自是合宜,太上皇和皇帝更是有意讓他借機與光祿大夫們多多親近,爭取到各派系更大的支持力道,日后承繼帝業也會更穩妥。
皇帝若不懂得與派系領袖如何交流,一味乾坤獨斷,剛愎自用,那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溝通,權衡,妥協,制約……
政治,其實是門美妙而深奧的藝術,劉沐尚嫌稚嫩,且有得學的。
長安城南有三座城門,分別為西安門,安門,復盎門,其中安門居于正南,若非正式場合,無須擺大儀仗,太上皇或皇帝出城多是不走安門的,直接從復盎門或西安門就出宮了,能免卻不少麻煩。
復盎門正對著長樂宮,出得此門便可下龍首塬。
雍縣至灞西電站的鐵路途徑龍首塬南麓,早已線通車,因是單軌,暫且每日以西邑西郊的“西驛”為中轉站,分段單列發車,沿途設置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