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
尤是巽加君臣聞得漢軍在百乘境內血屠百萬,對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頗是畏懼,不得不服軟認慫。
漢軍將士聞訊,自是歡欣鼓舞。
對騎軍而言,登艦出海的日子實在難捱,寧可晝夜兼程,疾馳三千里,也不愿再受海上顛簸了,畢竟海上的風浪絕非內陸河川可比,絕大多數騎軍將士又非出身沿海郡縣,乘船出海或多或少都會暈船。
對水師將士而言,少往返數趟,他們也能早些回歸仰光軍港,進而回返大漢本土。
依著過往慣例,三大瀕海水師每歲會遣艦群輪駐仰光,派駐一年便可歸國,此番為了征伐百乘,最初駐守仰光的北海水師艦群已是離國兩年有余了。
在這沒電話沒網絡的年月,將士們遠離家鄉,在萬里之外的海上漂了兩三年,饒是時常靠岸休整,卻也難解思鄉之苦。
實話實說,外族女奴或許不缺,不愁無法滿足生理需求,然在心理上,對家中父母妻兒的思念,卻是難以靠此宣泄的。
皇帝劉徹和太尉府諸官亦是考慮到此節,想讓出征的將士們早日歸國,并不打算借機“懲誡”巽加,繼續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來日方長,何必急于一時?
所謂借道,也無非是略作敲打罷了。
最后一批騎軍雖要到得六月下旬才抵達波拉島,然在獲準登陸巽加沿海后,先前抵達的騎營已陸續拔營,逐批回返仰光,兵力雖不免分散,卻也不怕巽加兵馬突然發難。
巽加人就算再不忿,也不至這般愚蠢。
依太尉府頒布的軍令,暫且不再派騎營囤駐仰光,改由江南數郡已調撥邊軍輪駐。
待得此番出征的騎軍返抵仰光,稍作休整后,細柳騎營即刻返京。
義渠騎營、甌騎、閩騎及兩支烏桓騎營則轉往河西走廊,盡數與胡騎和羌騎混編重整,七支騎營皆更其名,以主殺伐的西方七宿名之,是為奎、婁、胃、昴、畢、觜、參。
或許不免稍稍耽誤將士返家探望父母妻兒,然將士們卻無甚怨言,反是頗為欣喜,尤是那些烏桓騎射,聞之此事更是喜不自禁。
大漢皇帝已然頒旨,此番隨漢軍出征的烏桓將士,凡有意歸化入漢者,漢廷可將其親眷遷入塞內,分往各郡縣與漢民混居,由官府妥善安置,等若昔年的甌騎和閩騎般,意欲將他們歸化入漢,軍眷亦皆冊入漢籍,已獎賞他們此番立下的戰功。
七支騎營的更名,更是有意讓這些歸化將士脫去外族名頭,真正將之視為大漢軍伍,即便糧餉待遇比不得駐守京畿的三大禁衛和五大精銳騎營,卻也非邊軍或府兵此類“役兵”可比的。
待整編完成,這七支騎營將輪駐大漢四方邊陲,且每歲皆需換防,固守邊塞,庇護藩屬,清剿蠻夷,為大漢對外殺伐之爪牙。
日后征募將士,也不再以地域區分,無論關中,中原,巴蜀或百越之地,凡良家子,皆可應募,擇優入伍。
黃埔軍學歷年培養出的大量年輕將官,亦將派任各支騎營,輔助原有將領整編各營,且積累領兵治軍的經驗。
太尉府軍律司則加派軍律監察史,凡軍中膽敢再以甌人、閩人、烏桓區別對待者,皆依軍律重懲之。
多年來,這些歸化將士屢立戰功,以血肉乃至性命效忠大漢,若再視其為外族,徒教將士寒心,大漢鐵血尚武,軍中賞罰分明,萬不可如此行事。
當然,大漢君臣也絕不至讓近百萬烏桓人盡皆歸化入漢,且不說要耗費大量貲財安置,光是將烏桓各部拆分散居就太過耗時耗力,要曉得,即便漢廷意欲歸化的兩支烏桓騎營,其直系血親就高達二十余萬,為盡快讓這些軍眷融入大漢,漢廷將之打散安置到各郡縣,可是耗費了不少心神。
烏桓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