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否以和親的名義,甚至不管滇太子求娶的是宗室女還是尋常民女,凡是漢人女子,劉沐身為大漢儲君,都恥于應諾,君臣將女子嫁入外邦以謀國事,實乃國恥。
劉徹心下雖是認同,卻是不顯于色,淡淡問道“若拒下此事,滇國必難盡心為我所用,又當如何?”
劉沐撓了撓頭“兒臣在席間探問過滇太子,其幺妹恰是及笄之年,又未婚配……”
“呵呵,你倒是機靈,可有好的夫婿人選?”
劉徹自然不會認為自家傻兒子有心迎娶滇王幼女,現下太子妃的人選還沒著落,納番邦王女入府可不像話,至于冊為太子妃,那更是想多了,已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宗正指不定要撞柱死諫。
“族兄劉塍,年十九,未有婚約在身。”
劉沐頓了頓,略微加重語調,意有所指道“兒臣日前邀其入府赴宴,探其口風,族兄愿……親赴滇地,迎娶滇王之女。”
“哦?”
劉徹亦是語調微揚,覺得有點意思了。
劉塍,開國功臣荊王劉賈之后,丹徒候嗣子,承繼祖輩武風,頗為剽悍武勇。
宮邸學舍創立后,諸多劉氏宗親子弟入學,劉塍的優異表現引得天家矚目,劉氏王侯們聞得自家子嗣講述劉塍如何悍勇不凡,亦重新憶起劉賈這位軍功赫赫的劉氏功臣。
劉塍尚在宮邸學舍時,太子劉沐因年幼,遠不似現下般足以憑拳頭“稱霸”學舍,反倒是智勇雙的劉塍橫壓一眾同輩宗親,堪稱“初代舍霸”。
三年多前,皇帝劉徹下旨準允王侯子嗣入政經官學與黃埔軍學,完成學業后則可入仕或從軍,劉塍便是首批入黃埔軍學的劉氏宗親,且在劉徹授意下,頗得軍學祭酒劉越的看重與培養。
去年歲末,劉塍入宣曲騎營,因資歷過淺,僅是出任屯長,雖只將兵五十,卻屬校尉公孫敖的親衛,在帳外聽用,且可參與機要聞議,是實打實的將帥種子。
皇帝劉徹早就在為自家皇兒日后繼承帝業布局,似劉塍等與天家血緣關系較遠的劉氏宗親,對帝位的威脅不大,若又有真本事,放在軍中歷練,待其成長起來,便可用來制衡各大軍系。
若不如此,饒是周氏和秦氏軍系早已衰微,李氏和公孫氏卻又崛起,隨著衛青領兵覆滅百乘王朝,其嫡系將領也紛紛加官進爵,眼瞧著又是一派軍系。
忌憚軍中將帥功高震主,動不動就兔死狗烹,實乃帝皇的無奈與無能,更會令將士寒心,是下下之策。
唯有分置軍權,使各軍系相互制衡,帝皇才能統攬三軍,如指臂使,將雞蛋放在同個籃子里,只將社稷穩固寄托在個別將帥的忠誠上,說甚么用人不疑,未免太過天真了。
君不見,史上漢武帝晚年時,功勛赫赫的衛氏幾近滅門么?
至于徹底消滅軍系,那是癡人說夢。
軍系如同世家,甚至猶有過之,舊的消亡,新的亦會崛起,這是人性。
饒是后世諸國,包括華夏與歐美,皆無有例外,為免犯忌,就不多提了。
公卿將相們也都是老于世故,對皇帝的心思看得通透,沒敢給入仕從軍的劉氏子弟下絆子。
李氏和公孫氏兩大軍系,也不因軍中利益受損而心生怨懟,恰恰相反,現今但凡有些腦子的,都曉得這對兩大軍系實是好事,就如太尉李廣昔年主動告老致仕,無非就是讓皇帝放心,對李氏少些猜忌。
劉塍作為劉氏宗親中年輕一代的佼佼者,自然深得看重與栽培,現下軍職不高,只因資歷不足,且未立戰功,無法升遷罷了。
只須軍功足夠,定能平步青云的。
劉塍自是心知肚明,奈何現今國無大戰,軍功難覓,為之奈何?
非止是劉塍,現今大多軍中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