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七十九年,八月。
北海水師首支滿編鐵甲戰艦群自遼東軍港啟航,正式開啟了大漢開拓美洲大陸的新篇章。
在漢廷制定的“三三制”水師整軍方略下,太尉府每歲皆投入重金購入各式鐵甲炮艦,以逐步汰換原有的風帆戰列艦。
三大瀕海水師皆各劃分三支艦群,一支靠港休整,一支近海巡弋,一支出海遠航,互相輪替。
各支分艦群以鐵甲巨艦為旗艦,配備兩艘大型補給運輸艦,輔以四艘大型鐵甲艦、十六艘中型鐵艦和六十四艘小型鐵甲艦,形成八十五艘戰艦為主體框架的艦群。
北海水師作為大漢近年實戰經驗最豐富的瀕海水師,又因駐地的地理位置居漢疆東北,漢廷自是將開拓美洲航道的重任早早交托給北海水師。
在此形下,太尉府將近年購置的各式鐵甲艦優先配備給北海水師,在去年歲末,就已使之滿編了一支鐵甲分艦群。
經過大半年的海試,這支以遼東艦為旗艦的分艦群已具備了遠海航行的條件,只待進一步加大難度,進行實際驗證。
遠航美洲,無疑是最好的試金石。
實際上,北海水師早已用了數年光景,不斷遣出戰艦往返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探勘水文、記錄海象、定位島嶼、設置補給點。
依靠皇帝陛下賜下的精細海圖,北海水師的探勘船艦免去了大量的無用功,甚至無須北上白令海峽,目標明確的從千島群島和阿留申群島著手,完整探勘了從大漢遼東半島通往北美阿拉斯加半島的一萬五千里航道。
千島群島,位于堪察加半島與倭奴列島之間,將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分隔開來,長兩千六百里,由五十六座島嶼組成。
阿留申群島,位于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自阿拉斯加半島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島,由超過三百個細小的火山島組成,長近愈四千里。
倭奴舉族伏誅后,北海水師已在津輕海峽實現了常態巡航,加之原本就肩負著為對馬島和伊伎島的運送職守,從玄菟郡啟運四十余萬朝鮮人的常所需,再運回大量白銀,故倭奴列島西部海域早已等若大漢內海。
遼東半島通往阿拉斯加半島的漫長航道,長雖足有一萬五千里,實則能稱之為“新航道”,且要駛離近海者,無非也就是途徑千島群島和阿留申群島的六千余里。
兩大群島皆是島嶼眾多,植被繁茂的千島群島且不提,饒是阿留申群島多為火山島,部分火山仍有間歇活動,然因群島氣候受阿拉斯加暖流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多雨多霧,四季溫差小,冬季氣溫高于同緯度大陸東部,雖因風大無樹,植被以草甸、苔蘚為主,然不少島嶼皆可找到淡水,足以為遠航船艦補給。
大漢現有的鐵甲艦雖采用高壓蒸汽輪機推進,然蒸汽鍋爐可采多種燃料,火油、石炭、木材皆可,為節省燃料和避免因輪機故障無法行進,風帆戰列艦所具備的桅帆和槳櫓亦是盡數保留。
順風時,若輪槳停轉,靠桅帆和槳櫓,約莫能達到八節航速,即每個時辰航行五十余里;若順風順水,輪槳力運轉,滿帆搖櫓,近愈十五節航速,每個時辰航行百余里,雖只達到后世遠洋船只的航速下限,卻已是大漢現有造船工藝所能達到的極致了。
出海遠航,自不可能時時順風順水,大風大浪更是常見,饒是一路順遂,不遇著暴風狂瀾,依大漢現有的鐵甲戰艦,平均每能航行個四五百里,已是實屬不易。
一萬五千里的漫長航道,加之中途須不斷停靠補給,沒個兩月光景,想都不要想,再算到達目的地后的繼續探索和休整,此番遠航再順利,往返雙程怎的都要小半年。
戈船將軍易言作為北海水師的執掌仆,軍務尤為繁忙,本不會長時間離開北海水師駐地,就算要率艦群出海演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