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借”?
因為孑然一身,一無所有。
光這個“借”字便足夠讓人難受了。
《消愁》是一首適合北漂這樣在異鄉獨自拼搏的人的歌,而《借》寫的是“赤貧”,是寫給那些在地獄掙扎過的人的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消愁》比《借》的傳播熱度高一些的原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走到過山窮水盡的地步。
仔細體味之后,我認為毛不易不僅描述了人生的“窮”,并且賦予了這種“窮”宿命的味道,有種不配擁有“所以”窮“的感覺。想必毛不易心中多少是有一些自卑的人。
第一段主歌講述的是“將離”,“坎坷路的一雙人影”將要分離,心中是有預感的。
當意識到無法避免注定要失去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事物之時,這一句“茫茫人間刺骨涼”幾乎是讓人頭皮發麻。
想起去年冬天去呼市想要挽回一段感情,失敗而歸,于清晨回到北京,北京霧霾籠罩,北京站站前廣場人山人海,一眼望去沒有一張溫情的面孔,真是“刺骨涼”。
接下來的“古老河水九曲回腸”和“往日旋律”,無非是將要失去之際的追思。故事有很多,但都有句點。
緊接著
“被這風吹散的人說他愛得不深,被這雨淋濕的人說他不會冷,無邊夜色到底還要蒙住多少人,它寫進眼里,他不敢承認“
描繪出一場極為卑微的擁有。
這其實是感情里你我都會有的樣子,種種原因分開之后,告訴旁人也告訴自己,”只是因為愛得不深“,所有”不會冷“,不愿意承認,有些東西可能真的是自己沒有資格擁有。
(二)
第二部分主歌講述的是”失去“的情景。
“借一抹臨別黃昏悠悠斜陽”、“借一句刻骨銘心來日方長“,從此以后漫漫余生只能天各一方。
最后一段副歌,總有“那風吹不散的認真“、“大雨也不能抹去的淚痕”,這恐怕是更加令人心酸的“窮”。倘若一個人只剩下“認真”和“淚痕”,很難說這個人到底是的確擁有一些什么還是一貧如洗。
緊接著的最后一段,才是真正的“借”。
”太陽在某個清晨升起“、”一道彩虹兩個人“,這就是毛不易想要借的”一方樂土“、”平凡一生“。所希冀的東西如此平凡,不過是太陽升起、彩虹兩人,對于“他”來說卻需要“借”。這樣的窮苦和絕望,很難想象是怎么樣的身處絕境眾叛親離沉積下來的。
這就是對這首歌粗淺的(也許過度的)解讀。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于這首歌的感受也肯定不盡相同。趙英俊在節目中說的“要有借有還”我倒是不能茍同,因為“并這樣的人生大窮苦。
(三)
有一句話說毛不易的創作中,除了深刻濃重的“孤獨”,還有一個“窮”。
這個“窮”,不是單純的“沒錢”,而是“什么都沒有”、無依無靠孤苦一人的“窮”。這是更加深化,更加面的“孤獨”。
這種“窮”,在《消愁》里像氤氳酒氣,不知不覺使人上頭;而到了這首《借》,就變成了尖銳冷冽的枯枝,生生地扎在人身上,可以說是切膚之痛了。
就音樂本身來說,這首歌的曲是遠優于《消愁》的,明顯復雜了很多,在音樂性上有更加豐富的結構,腔調也更成熟更有格調,具體都說了。
詞的話,認為比《消愁》更加有檔次。
因為一聽民謠,最怕的就是“靈魂無處安放”這樣的詞句以各種形式出現,簡直就是一盆狗血淋上來。《借》的意象,總是讓我想起黑白的地下文藝電影畫面,西北都市的夜晚,一種蕭索的蒼涼感。未借到”,且“無物可還”,這樣的人生大窮苦。
因為一聽民謠,最怕的就是“靈魂無處安放”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