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和張良作為謀士,隨時要為君王出謀劃策,這次跟隨著一同劉邦返回關中。
張良道“幸好關中原是秦地,無大貴族阻撓,攤丁入畝才可順利實施,有利于獲取民心。”
蕭何再道“唯一隱憂之處,是兵役略為過重,不宜再從關中巴蜀征兵,否則百姓承擔不起。”
先秦末徭役,后來章邯、董翳、司馬欣在關中征兵,再后來劉邦奪取關中后,再對關中征兵一次,目前關中適齡男子已經不多了。
井陘一戰無功而返后,劉邦的征兵以新奪取的西魏國、代國為主,在關中只征召了三萬士卒。
劉邦向三個重要臣子問道“三位卿家覺得,項羽是否同樣會實施攤丁入畝之法?”
陳平首先道“漢王,臣認為不可能。楚國歷來有大貴族傳統,在滅秦后,項羽更是恢復這一傳統,賞賜了不少臣子封地,封地內不需向繳稅。而項羽賞賜不公,在楚國文臣武將內部,并非全部一條心。”
蕭何、張良先后出言贊同。
劉邦道“陳卿家言之有理,不過……”雖然攤丁入畝利國利民,但他卻高興不起來,他隨即嘆息道“寡人能得民心,趙歇同樣在趙地、燕地得民心。”
原本劉邦懼怕項羽,這段時間以來,趙歇逐漸取代項羽,成為最讓劉邦憂心之處。
跟項羽相比,劉邦有諸多優勢,包括駕馭人才、謀略、內政、地利、民心。劉邦實施了各種讓百姓歡迎的舉措,而項羽卻屢屢做出喪失民心之舉,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而跟趙歇相比,劉邦唯一優勢是,起步比趙歇早,實力(包括軍隊、人才、土地和人口)比趙歇強。
陳平道“趙歇實行攤丁入畝、新軍功和晉升之法,時間越久,成效越能顯現,趙民越是支持。幸好他時日不多了,入夏后我大漢十余萬大軍東征,趙國將不復存在。漢王,趙歇此人一定不能留,攻入趙國后定要殺之。”
張良接口道“項羽只懂兵事,趙歇此人才是真正對手。如今趙歇已盡得燕地,如若數月內不能將之打敗,會成為漢王心腹大患。”
陳平道“臣認為,入夏后大將軍率軍東征,雖說勝算大,但不能斷言萬無一失。當年始皇帝能統一東方六國,軍隊作戰和謀略結合方始成功,臣認為,除了數月后大將軍東征外,還需從謀略上著手。”
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實力、謀略、良將缺一不可。
自從秦國崛起后,東方六國屢屢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始皇破除六國合縱,又收買敵國奸臣從內部分化瓦解,才以軍隊逐一滅掉各國。
蕭何連連點頭,對劉邦道“臣贊同兩位之言,不能再給趙歇坐大的機會。”
他擅長治理國家、處理內政,雖然謀略不是他所長,起碼也能看出謀略是否正確。
劉邦覺得有理,問道“兩位卿家言之有理,可有計策?”
張良和陳平隨即思索起來。
不一會,張良首先道“漢王,臣有兩策。第一,趙歇聲稱要跟漢王、霸王平起平坐,又奇襲吞并燕國,可見他跟漢王一樣,同樣有爭霸天下的野心,必定會像漢王一樣擴充實力,臣敢斷言,齊國必定是他計劃中要吞并之地。可派人出使齊國,痛陳厲害,讓田橫對趙國嚴加防范,盡量說服在大將軍東征時,齊國能派兵從背后牽制襲擾。”
劉邦聽后,露出欣喜笑容,說道“子房此策甚妙,我看酈食其可擔此重任。”
隨即,張良再說道“趙國缺乏人才,趙歇求賢若渴,發布求賢令廣納人才,我們可從這方面著手,派人去趙國求官,獲取探子得不到的情報,如若有可能,可誤導趙歇,做出錯誤決定。”
劉邦、蕭何兩人聽來,都為之耳目一新。
張良略作停頓,略為思索后又再道“從井陘一戰后種種跡象可看出,趙歇乃是有韜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