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馬健心里怎么想,此刻除了尹公儒似乎沒有其他人選。
于是親筆寫下勸降書,派他前往寧澤軍中。
在他看來,寧澤現在占據優勢,看到這封勸降信肯定發怒,至于尹公儒這個投降派會不會被寧澤下令砍頭,他也無所謂了。
真要死在寧澤之手,反而可以借尹公儒之死團結朝廷上下,讓他們同仇敵愾,而不是打著投降的主意。
尹公儒帶著勸降書,與華國使者一起離開羌陽,朝著大靖方向移動。
寧澤拿下錦屏,提拔一批當地降將,以程定為首平定剩下幾個不愿投降的縣城。自己直接傳送到大靖郡附近,與己方兵馬會合。
大靖郡邊境關卡守備森嚴,馮喬在此處布局,鞏固防御,沿途縣城也是步步為營,列陣等待。準備工作相當充分,短時間內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相當厲害。
當然,也有楊昭一份功勞,兩個謀臣聯手布局,還是有一定水平的。
對方知道這樣的防御在寧澤面前作用不大,至少擋住華國軍隊,拖延一段時間還是做得到的。能夠為南成爭取一些時間,已經很不容易。
得到寧澤攻占錦屏的消息時,馮喬、楊昭便知道情勢更加嚴峻,設法拖延敵方軍隊同時,兩人在大靖郡城日夜商議,看能不能找到更好辦法阻擋寧澤。若能讓他退兵,那就更好不過。
可惜寧澤打下錦屏之后,沒有半分遲疑,迅速抵達大靖邊關。
寧澤抵達之時,東方疏正好設計攻關,有他加入更為簡單,裴濟作為先鋒,大軍在寧澤戰法加持下破關而入。
張藝那邊并不著急,知道寧澤軍隊可以擊破沿途重重防御,抵達大靖郡與他們會合,這個時候應該以穩為主,不能沖動,免得被馮喬算計。因此無視馮喬軍隊的挑釁,在大靖郡城北部方向穩扎營寨,耐心等待。
馮喬的想法是擊破張藝這一路兵馬,可以專心應付寧澤部隊。路上十幾個縣城的防御,除非寧澤帶領大軍瞬間傳送到張藝這邊,怎么都能拖延一陣。趁其過來獲得一場勝利,能夠大大激勵軍中士氣,也能減少之后將會面臨的壓力。
最初想法是挑釁張藝,讓他們忍不住主動攻城,利用城池附近陷阱和守城器械大量消磨敵方兵力,然后出城將其剿滅。
只是張藝等人不上當,就在城池遠處扎營,等待寧澤兵馬。
而且營地都是一片平坦,遠離山林區域,火攻都用不上。
對方軍隊靠著河流,偏偏在上游,就算想在河里下藥,讓對方兵將喝水之后中毒,也是做不到的。除非繞到更加上游位置,問題是必須經過對方軍營,沒有其他道路,根本沒有機會。
若能下十幾天大雨,或許河水漲潮會對張藝部隊造成威脅。最近一直都是晴天,也是毫無辦法!
出城與之正面交戰,想要獲勝倒沒有那么困難。只是這支華國軍隊人數不少,而且兵將士氣很好,訓練有素,正面通過戰陣拿下對方,自己這邊也會損失極大。接下來面對寧澤就變得更加困難。
必須在大規模殺傷對方或者使對方兵將產生損失的情況下,盡量保全己方實力,才能以最佳狀態阻擋寧澤。
楊昭想出一條苦肉計,以手下大將高凡與大靖郡守將曹霖沖突為由,縱容高凡帶兵將其捉到軍營施以鞭刑,打得血肉模糊,人事不省。
之后被大靖太守求情救回的曹霖,因此事“心生憤恨”,招來親信悄悄出城,暗中投書張藝,表示對方如此囂張跋扈,軍師馮喬、安東將軍楊昭卻偏袒高凡,大靖太守和身邊同僚也不敢為自己說話,心灰意冷之下決定反出南成,愿意讓自己的親信里應外合打開城門,迎接華國兵馬。只求將高凡交給自己處理,讓自己可以報仇!
張藝得到曹霖密信,由于城內華國情報人員對此事過程并不了解,只知道高凡與曹霖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