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入三龍郡的幾十個華國士兵,偽裝成周國運糧士兵,并未被人識破。
畢竟除了華國,其他勢力都沒推行最新的身份核實制度,還是采用老一套文書制度,只要利用繳獲的身份文書,短時間內很難識破。
尤其為了抵擋華國兵馬,一下子征募數十萬民兵,連登記都來不及,有些隊伍只是報個數,真實身份未必知曉。
于是讓他們鉆了空子,軍中長官除了身邊比較熟悉的,一眼看去全是陌生人,自然無法辨別。
這些華國士兵混進城內,很快融入民兵隊伍。
通過閑話家常,了解到他們對當前局勢的絕望,以及對被迫參與戰爭的厭惡。
雖然唐牛答應讓他們每天吃飽,稍微緩解一些不滿,畢竟都是被迫賣命,心里還是極不情愿。
戰爭中不少人失去親朋好友,或者戰死,或者被俘,被迫分開,也讓他們無比悲觀。
雖說被傳得神乎其神,宛如神仙的寧澤沒有出現在戰場,畢竟處于對立面,大家也不覺得有能力戰勝對手,悲觀情緒不斷放大,嚴重影響軍隊士氣,甚至感染周國精銳部隊,尤其多次戰敗的情形下,不少守城兵將也出現悲觀情緒。
城外華國軍隊步步緊逼,周國將領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安撫軍隊情緒?
幾十個華國士兵趁機取得身邊人的信任,利用這股悲觀情緒煽動他們,誘導民兵作亂。給這些民兵灌輸華國重視百姓,投降之后大家都能返鄉耕作的思想,告訴他們周、梁兩國肯定擋不住華國大軍,遲早被滅。與其被迫上戰場,被周國當作炮灰,還不如選擇另一條路。
很快,城內民兵隊伍到處討論此事,消息傳到周國文武官員耳中,多數人感到恐慌。
皇后苗姬企圖平息議論,穩定民心。
誰知宓元生得到這些華國士兵傳出的信號,知道唐牛不在城內,立刻出兵強攻。
苗姬只能親自帶兵,指揮兵將守城。
激戰中,被煽動的民兵果然臨陣倒戈。
城內自相殘殺,一片混亂。
不少周國將領看到大勢已去,果斷加入倒戈陣營。
苗姬抵擋不住,在仆簡、康都、忽爾干等多位將領保護下撤出城去。
城內部分兵將拼命廝殺,奮力抵抗華國兵馬,戰斗一直持續到次日天明。
三龍郡最終城破,過半周國兵將投誠,宓元生順利接管城池。
那些混入城內立下大功的華國士兵,全都受到褒獎,得到升職。
苗姬帶著不到一半兵馬從三龍郡逃出,狼狽撤往巫水郡方向。
唐牛并不知道三龍郡發生什么,正在協助周鴛搬運巨石,恢復道路。想著道路暢通之后,將軍糧運回郡城,可以堅持更久。
怎知道路剛剛清空,與周鴛合兵一處準備出發,卻見皇后苗姬帶著殘兵敗將倉皇而來。
上前詢問,得知三龍郡已失,大半周國兵將臨陣倒戈,不由得眼前一黑,差點摔落馬下。
周鴛勸道“可先退往巫水,聯系丞相請求支援。”
唐牛聽從建議,軍隊掉頭退到巫水郡。
結果剛剛抵達,馬上收到消息夏城郡被梁騰攻破,丞相梅緒損兵折將,退守柳州。希望得到三龍郡主力支援。
兩邊都想得到支援,寄希望于另外一方,結果發現雙方情況相同,自顧不暇。
三龍郡、夏城郡先后被華國攻占,多數兵將倒戈,
以剩下的兵力,根本不能抵擋華國兵馬。
唐牛自知無力反轉局面,忍不住對周鴛說道“昔日父親不聽我言,若早殺寧澤,何至今日?”
抱怨歸抱怨,頭腦還是很清醒的。直接召集文武大臣,將眼前局勢詳細告知,表明周國已經無力再戰,即便他肯親自率兵拼到最后,也擋不住華國兵馬。畢竟寧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