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流如此嘈雜的地方,要吸引注意力可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
數量繁多的攤位會給游客強烈的視覺沖擊,而這種視覺沖擊也會造成選擇上的迷茫。
重點太過密集,到了最后,變成了沒有重點。
但人類對于某些東西總會印象深刻,比如高大的東西,比如危險的和明亮的東西。
比如火。
三五米高的火柱,綻放著燦爛的火舌。
熊熊燃燒的紅色,讓人們很自然地想起那些與火,與森林一起共舞的日子。
赤紅的火焰,赤紅的烤肉,還有赤紅的醬汁,三者的意象重疊到了一起,在花洋夜市的繁華燈火下,變成了進食的沖動。
這些天逛了幾圈下來,杜非羽確信還沒有哪個燒烤攤位搞出過這樣的視覺效果。
這當然是廢話。
市面上的所有明火灶臺都是燒燃氣的,沒聽說過哪里賣的灶臺還能燒靈氣的。
杜非羽這些天嘗過了不少烤串。
有一點曾讓他倍感疑惑。
有些烤肉串的老師傅,手藝比另外一些花里胡哨的烤串大師要好得多。
但是很奇怪,他們的手藝,并沒有變成對應的收益。
拿著刷子和香料瓶,認真做美食的師傅,敗給了拿著音響,帶著廣播,隨意烤串的伙計。
杜非羽結合之前的所見所聞,細細思索,就有一種觸類旁通的感覺。
在吵鬧的集市上,不會吵鬧的商人很容易被隔絕在外。他們并沒有杜非羽的法術,很難營造一個安靜的空間,來塑造一個高人形象。
更何況烤串本身就帶著濃濃的煙火氣息,沒有吆喝,沒有音響,那就沒有靈魂。
要知道做生意這種事情,三分靠貨,七分還得靠吹。
烤串的品質有影響嗎?有差別嗎?當然有!
但是當人們體會到口感差別的時候,他們已經付過錢了。
所有的美食好壞的評價,都是在一次交易完成之后。
那這樣不會影響評價嗎?不怕沒有回頭客了嗎?
杜非羽思索之后,覺得花洋夜市和一般的門店不同,不能用這種方式去思考。
一般的門店有招牌,有名字,位置不會移動,顧客吃完之后有印象,有足跡,甚至會在網絡上留下評分。
但花洋夜市就是一個大范圍的夜市,所有花洋夜市上的攤位都叫花洋夜市。
回頭客不知應該在何處回頭。因此,除了一部分對夜市美食深有研究的花洋本地人,自然大部分人都是一次性的客源。
生客多,熟客少。殺生的事情干得就不少。
但殺也不會殺盡,因為本地人的總量實際上也不算太少。
市場是理性的。它最終會獎勵那些手藝極為優秀的師傅,也會淘汰掉那些渾水摸魚的,難吃得不得了的垃圾。
但大部分商人,也就是大部分留下來的人,手藝都停留在極好和極壞之間。
而美食家之外的顧客,對于燒烤的評價,也大部分集中在“很好”、“挺好”和“比較好”之間。
這有什么分別呢?
所以,在花洋夜市,香料瓶贏不了音響!
這就是表演的重要性!
普通商販,想到這一層便已經知足。但杜非羽和阿白一樣是個磨人的玩意兒,他才不知足,他的追求要更高。
既然是三分靠貨,七分靠吹,那為什么不把十分全部拿下?
而且這還只是基本要求。他杜非羽不只要十分,還要十二分,十三分!
產品怎么可以只滿足于顧客的要求?
產品要做的,做生意要做的,是開發顧客的想象!是讓他們知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