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諭旨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劉永錫早就已經(jīng)不是京口鎮(zhèn)總兵,朝廷去年就委任他為臨淮鎮(zhèn)總兵,但是率領部隊離開臨淮關駐地也有好幾個月時間,由于朝廷并沒有給劉永錫新的職銜,大家只是按照習慣稱他為臨淮鎮(zhèn)總兵。
但是在這道諭旨之中張皇后依舊稱劉永錫為京口鎮(zhèn)總兵,雖然這個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但大家已經(jīng)看出了張皇后與弘光小朝廷分廷抗禮的決心,所以才會不承認弘光小朝廷給劉永錫的臨淮鎮(zhèn)總兵之職而是照舊稱劉永錫為京口鎮(zhèn)總兵。
但是大家更關心的是這個越國公的頭銜,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張皇后都沒有冊封劉永錫為越國公的權力,但大家都覺得張皇后這么干完合情合理,畢竟她已經(jīng)冊封過兩位皇帝,現(xiàn)在只是隨手冊封個越國公又有什么關系。
只是本朝已經(jīng)有過一位越國公,那就是國初死于金華八詠樓的胡大海,但胡大海這個越國公只是開國之后追贈而且由于胡大海長子為朱元璋所殺的緣故沒有傳襲下去,所以大家都在琢磨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并不認為國初有一位越國公,張皇后就不能冊封劉永錫為越國公。
本朝的成國公可是傳襲了九世整整十二位,最后一位成國公朱純臣更是在京師死于流賊之手,但是弘光朝廷照樣冊封劉孔昭為誠國公,雖然“成國公”與“誠國公”音同字不同,但是這與越國公的情形非常相近。
大家關心的反而是越國公這個爵位有什么隱含的意義在內(nèi),畢竟浙江縮寫的就是“越”,這等于是把浙江省都封給劉永錫,張皇后圣駕又正好在浙江,這個公爵的分量可比普通公爵要重得多。
而且胡大海在太祖時攻取了婺州、諸暨、處州、嚴州等地,跟今天張皇后陣營所據(jù)的金衢處三府幾乎一致,而且更重要胡大海是在金華八詠樓為叛將所殺,而現(xiàn)在張皇后正好移駕金華,大家突然明白過來。
再考慮到劉永錫一路數(shù)千里護送張皇后平安南渡,以及張皇后移駕燕子磯與金華都是劉永錫當居首功,所以大家越想越明白,張皇后這是把越國公倚為長城。
正所謂“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平時張皇后跟朱大典、張國維、童屹立說話經(jīng)常自謙:“我只是婦道人家,這些事情你們跟小誠意伯商量定下來就好了!”
雖然劉永錫并不在金華,但是張皇后每次都會提起劉永錫這個名字,許多人都以為張皇后是挾劉永錫麾下的大軍之勢自重,但是現(xiàn)在看來完是兩回事,她是真重視這位剛剛出爐的越國公。
而越國公劉永錫也確實是張皇后陣營的萬里長城,而且年初他與邢夫人合流之后實力幾乎倍增,麾下將兵據(jù)說有兩萬之眾。
這次滿清十數(shù)萬大軍南下淮揚,一路長驅直入,也只有越國公劉永錫打了幾場勝仗,但由于李本深、楊承祖、劉良佐之輩相繼投虜,劉永錫與邢夫人才被迫渡江,但是麾下大軍實力并沒受到多少損失,據(jù)說已經(jīng)準備大舉入浙。
考慮到劉永錫出身誠意伯府是世代忠良,而且他不但是張皇后南渡的第一功臣,幾次護駕也是首功,再加上現(xiàn)在就是誠國公世子,沒有張皇后這道諭旨也能成為世襲誠國公,現(xiàn)在張皇后冊封劉永錫為越國公只是提前了若干年而已。
而現(xiàn)在張皇后陣營擁有浙中三府二十三縣而且還能有機會控制更多的地盤,唯一的缺陷就是手上的兵力太少,總兵力才幾千人,而真正可用的野戰(zhàn)軍更是少得可憐,所以不得不重新組建一營皇后親軍。
而劉永錫所領大軍入浙之后形勢就完為之一變,根本不用看杭州人的臉色行事,因此張皇后陣營這邊很快就想明白并發(fā)出一片贊好之聲,甚至連史朝定這位內(nèi)相都特地出來吹風:“娘娘的意思是越國公有大功于國理應重賞,但是年紀實在太輕,所以要先壓一壓!”
史朝定這么一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