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張皇后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是劉永錫還是異常敬重張皇后“娘娘既然說要走一走流程,那就按娘娘意思來吧,說不定還真有效果,兄弟們,告訴他們多鐸已經拋棄他們往南京跑!”
張皇后對于劉永錫的反應非常滿意,嘴角不由多了笑意,誰叫今天最出風頭的是邢夫人,高杰舊部只要見到邢夫人幾乎第一時間跪了下來。
到現在高杰余部至少有五六千人陣前舉義,除此之外還有數千高杰舊將明明只是投降,卻聲稱自己受了邢夫人的感召前來投效,甚至把張皇后的風頭都蓋過去,所以張皇后怎么也要敲打一下劉永錫。
而對于這支以滿洲八旗為核心的清軍來說,這也是難得的喘息機會,不管是巴哈爾還是下面的牛錄額真、甲兵都抓住難得的機會喂馬,喂完馬后自己再吃塊干糧喝口水并爭取時間休息,但是他們很快就變得暴跳如雷“胡說八道,豫王怎么可能拋棄我們,八旗天下無敵!”
只是明軍之中懂得滿語的通譯很快就舉出了杭州之例作為典型例子“既然八旗天下無敵,那怎么會輸掉杭州之役?杭州之役博洛貝勒以下四萬余眾全軍盡沒,最多只逃出幾百人!”
雖然杭州之役的細節現在還是大清國的最高機密,但是一說到杭州之役清軍這邊都安靜下來!
實在是博洛貝勒敗得太慘,如果不是博洛貝勒實在太不爭氣,他們怎么可能被明軍合圍,但是巴哈爾卻是跳了起來“胡說,豫王怎么會放棄我們,八旗就沒有這樣的先例!”
只是這話傳到明軍這邊,正在與張皇后的劉永錫直接插嘴說道“八旗沒有這樣的先例,但豫王多鐸有這樣的先例,多鐸當年就有過率部先逃的輝煌歷史,難道都忘記了嗎?不但豫王有過率部先逃的歷史,攝政王也有過同樣的歷史!就按我的說法翻譯過去!”
劉永錫只是隨口這么一說而已,但通譯把他的話翻譯過去之后,清軍之中頓時是鴉雀無聲,安靜得可怕。
劉永錫所說的正是豫親王多鐸一直想遮掩的一段黑歷史。
崇德三年,皇太極征明,多鐸奉命在寧錦往來策應。當時多鐸率本部精兵五百人途經中后所,結果遇到明將祖大壽八百兵突襲而來,多鐸不戰而退率眾一路遠遁,按照清朝官方的說法“陣亡九名,失馬三十三匹”,實際情況自然要更為嚴重,因此皇太極直接就把多鐸從豫親王降為多羅貝勒,所領牛錄中的三分之一也被多爾袞與阿濟格均分。
雖然豫親王多鐸一直不愿意提起這段極不光彩的歷史,甚至用了一些過于激烈的手段,但是許多親歷者還是記著當初的這一幕,而且更讓在場清軍絕望的是現在戰場上的喊殺聲越來越輕了,一般的漢軍不愿意象他們這支八旗勁旅愿意戰斗到最后一刻,想必現在不是投降了明軍就是已經向北突圍了。
而且更致命的問題在于如果多鐸派兵救援自己,肯定從北方往南方殺來,但是現在北方卻是非常安靜,根本聽不到什么廝殺聲、馬啼聲,或許對面這位可恨的越王確實說中了!
豫親王多鐸又一次拋下自己的部下!
雖然這支清軍是以滿洲八旗為核心,但是滿洲八旗滿打滿算也就是六百多人,和明軍反復廝殺之后又傷亡了一百多人,現在巴哈爾麾下只剩下四百多滿洲八旗,其余近千人都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綠營兵與包衣。
雖然正常情況下,這些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綠營兵與包衣會同滿八旗保持一致,但現在并不是所謂正常情況,一想到自己這千把人被徹底拋棄,這些蒙漢官兵都只能以沉默應對一切。
他們當中雖然有不少人已經決定不管怎么樣都會跟隨巴哈爾共進退,但是也有很多人東張西望想要尋找一條生路。
雖然還是那支清軍,但明軍的這次勸降行動卻比幾千援軍到來都要好用,清軍的士氣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