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只有贊同之聲卻沒有任何異議,左夢庚不由松了一口氣。
這位小寧南侯并沒有繼承左良玉的諸多優點,甚至連左良玉的大部分缺點都沒有繼承過來,自然沒有多少英雄氣概,所以才會在九江率十萬大軍輕而易舉地投降了大清朝,現在已經是左夢庚人生冒險的極限。
如果換了左良玉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把董源的十五個牛錄都吃下來再向越明軍談價錢,但是左夢庚看起來理直氣壯,但是只有董源率部脫離左夢庚獨自向北撤退的情況才有勇氣做出投向明軍的決定。
還好左夢庚很快就變得慶幸起來,他發現北固伯周之升的兵馬絕對不止八千之眾,至少也有一萬數千人,按照明升的說法是周之升率兩萬大軍馳援徐州,也正是因為周之升的京口鎮如果擁有如此龐大的兵力,所以才能在第一時間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張氏兄弟的五六千兵馬。
事實上,京口鎮與張天祿、張天福的這一戰并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實在太沒有懸念了,越明軍投入的兵力是張氏兄弟的三倍甚至更多,而張氏兄弟之前已經近于精疲力盡了,所以輕而易舉地擊破了張氏兄弟的五千殘兵。
因此左夢庚一邊慶幸一邊告訴麾下的部將:“攝政王以為京口鎮最多只有八千人,但是京口鎮足足來了兩萬多人,加上王之仁、張煌言兩路大兵,這一仗大清國輸定了,幸虧咱們識趣!”
而麾下的部將卻是趕緊恭喜左夢庚:“不不不,關鍵還是寧南侯大智大勇,在關鍵時刻作出了最正確的選擇,不然咱們這三十個營頭的兄弟就要陷在里面,而現在寧南侯既然陣前舉義歸附明國,承天朝已經拿下了這場江北之戰,寧南侯可以說是這次江北之戰的頭號功臣!”
左夢庚聽到這樣的吹捧之后自然是得意洋洋,他真覺得自己是這場江北之戰的頭號功臣。
而對于周之升與越明軍來說,他們也得到了最關鍵最重要的信息:“多爾袞以為我們京口鎮只有八千人,可惜我們有一萬九千人,再加淮安諸軍,這一場徐州之戰已經沒有什么懸念!”
雖然周之升的說法有些過于夸張,但是他們從左夢庚口中得到了至關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多爾袞是按照京口鎮最多只能動員八千人的規模來進行應對。
可問題是光周之升的本部就有一萬六千人,如果再加上張煌言、王之仁以及剛剛投誠過來的左夢庚所部,多爾袞再怎么精妙的部署都會成為笑話。
倒是張煌言覺得多爾袞確實是個好對手:“實際多爾袞的想法也不能說錯,如果光是北固伯京口鎮出援確實就是八千之眾,可是他怎么會想到皇后娘娘會御駕親征,我們能大獲全勝皆是娘娘親征之功!”
周之升不得不承認張煌言這話不但說得漂亮而且也確屬實情:“確實是娘娘的功勞,但是接下來請娘娘坐鎮淮安,馳援徐州之事交給我們幾個武夫就行了!”
雖然長平皇后很想繼續御駕親征,畢竟接下去就是摘取勝利果實的時刻,但是她知道前方充滿了不計其數的危險,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御駕親征能極大提升越明軍的士氣,她坐鎮淮安也一樣能極大提升越明軍的士氣:“那用兵之事就托付諸位將軍了,請諸位將軍放心殺賊,我不會在淮安給前線將士添亂!”
張煌言、周之升與王之仁這些武將都覺得長平皇后應對極為得體,確實是監國皇后的氣魄,難怪劉永錫當初想要長平皇后成為監國女皇,長平皇后確實有這樣的資質。
因此周之升覺得有些朋事還是應當請這位皇后娘娘決定:“皇后娘娘,這次清兵南征張氏兄弟是罪魁禍首,張天福已經被我軍陣前擊斃,張天祿率數百殘兵北竄,但死期已然不遠,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左夢庚身上,左夢庚應當如何處置請娘娘給個章程!”
現在左夢庚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