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繡出月子的時候,朝廷向天下發出詔告書為災區籌糧。
只不過災情已過半年,就算那些商戶手上有糧都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根本沒有余糧去賣給朝廷。
關于災情的奏章像雪花般飄到了莊文帝的案桌上,各地匪禍暴亂橫行,形勢極度不穩。
連著幾天早朝處罰了十幾名官員,莊文帝讓姜鵬領軍五千,前往湖西剿匪平亂。
匪禍可平,糧食危機才是問題的根本。
這時,已經帶隊出行一個多月的宋御史發回出任以來的第一封奏章。
奏章內容很長,從各州府的情況,糧倉概況,民意,解決問題的根本條件,以及提出兩個水利計劃,引江灌田,修筑運河,澇可排水,旱可引水。
莊文帝看了奏章很是欣慰,直罵下面的人都是廢物。
這時,糧庾司胡大人匆匆進宮求見,說有人愿向朝廷捐獻十萬擔糧食用于賑災。
莊文帝大喜,一聽捐獻者乃是宋御吏夫人,直覺莫名。
胡大人解釋道“去年初,卓氏與人合伙開了幾處糧倉,本在做糧油生意,今年聽到災情糧食便存了起來,還各處收攏米糧打算捐獻給朝廷拯救黎民百姓。實乃大義。”
莊文帝還沒說什么,年邁的胡大人先將人好好夸了一通,并感動得要落淚了。
想他剛剛新官上任就遇上籌糧這么個大難題,眼看頭發全急白了事情都沒有解決,如今有人送貨上門還不要錢,他能不感動么。
莊文帝認同般點頭,立即讓人準備圣旨特封卓氏為三品誥命淑人,并附帶一封嘉獎信。
宋添的監察御史之職是特封,就算賑災回來職位不變阿繡最多也只能得到五品誥命而已。
如今因為捐糧的事直接越過丈夫封了三品誥命,也是莫大的榮耀。
其實想想人家捐的十萬擔糧食,別說是三品,再進一步也不為過。
莊文帝想著夫妻倆年齡都小,不想太過于惹人注意,還是低調一些為好。
圣旨上不光封了卓氏,連帶著常氏也一并封了五品宜人,跟宋添此時的官位想同。
莊文帝身邊的親隨太監親自過去宣讀了圣旨,一同送過去的還有兩套誥命禮服。
宋府上下在前院接了旨,之后宋二才帶著眾人將圣旨跟嘉獎書供在前院正堂。
這已經是他們家得到的第二道圣旨了,宋二才很是感嘆,讓常氏安排席面跟賞錢,得好好慶祝一下。
阿繡特意捐出的十萬擔糧解了前方的燃眉之急。
莊文帝讓胡大人親自到梁州交接糧食,并安排了三千軍士隨行護送,確保安全送到。
同時,他安排工部尚書帶隊,立即前往湖西,堪查運河一事的可行性。
這次的災情一直持續到入冬之時才慢慢平復。
十一月中,阿繡收到了宋添帶回來的兩封信。
信是胡柯送過來的,上次工部前往湖西,他得到了一次外出立功的機會。
這次歸來是為了調配一些物資跟人員再次前往。
阿繡將他請到堂中,問了一下宋添在那邊的情況。
“累是累了些,一切安好,夫人不必擾心。”
阿繡現在有誥命在身,胡柯已經不好再直呼其名了。
好就行。
阿繡點頭,送走胡柯一封信送給常氏,另一封寫給自己的趕緊拿到房中看了起來。
信不是一次寫的,看得出來他寫了好幾封,只不過趁著這次機會全部帶回來了。
上面提到他在外的一些情況,還有對阿繡母子二人的虧欠。
阿繡看完立即回了一封,到時等胡柯啟程的時候給她帶過去。
年關將近,眼看霖哥兒已經能靠著東西坐起來了,賑災的一行人總算傳來了點消息。
消息是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