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昌軍與王盛榮軍的第二場大戰比第一場大戰更加慘烈。
第一場大戰,宋應昌軍有近八萬人,戰斗中,宋應昌軍戰死或被俘者近萬,受傷者過千(不包括輕傷),還能繼續戰斗的不足七萬人。
當時王盛榮軍有六萬三千余人,在戰斗中,王盛榮軍,戰死者過兩千,受傷者近千(不包括輕傷),還能繼續戰斗的超過五萬九千人。
而在這剛剛結束的第二場大戰,宋應昌軍兵力高達十萬,戰死或被俘者三萬四千余人,受傷者過兩千(不包括輕傷),可戰之兵還有六萬三千余人。
王盛榮軍有六萬五千余人,在戰斗中,王盛榮軍戰死者近一萬一千,受傷者過三千(不包括輕傷),可戰之兵還有五萬余人。
王盛榮軍和宋應昌軍的第二次大戰中,別看兩軍死傷者比例幾乎是一比三,但王盛榮軍戰斗力下降程度似乎不差于死傷人數更多的宋應昌軍。
先登部隊四個團五千余人,死傷者過三千,擲彈兵部隊三個團近四千人,死傷者過兩千,可以說王盛榮軍作為主力部隊之二的先登部隊和擲彈兵部隊實力都降低一半以上。
即便是沒有多少人員死傷的火器部隊三個步兵營,戰場上開槍次數那么多,槍管磨損嚴重,戰斗力也跟著大降。
死傷一萬四千余人,可以說是從人民軍舉旗以來死傷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但這卻不是結束,或許未來還會有死傷人數更多的戰斗出現,人民軍的目標可不只是占領廣東一地,而是推翻明廷主導整個天下。
大戰之后,王盛榮對于這場戰斗進行反思,他感覺到自己有一點失誤非常大的地方,就是擲彈兵部隊規模太小了。
戰前王盛榮軍擲彈兵部隊有三個團編制,近四千余人,因為手榴彈比較沉重,所有擲彈兵部隊戰士攜帶足量手榴彈,大約占王盛榮軍儲備手榴彈的三分之一多一點。
僅僅是擲彈兵部隊攜帶的手榴彈,就給明軍帶來過萬的死傷數字,要是擲彈兵部隊的規模擴大一倍,在戰場上給明軍帶來的死傷數字也將翻倍,人民軍付出更小的死傷數字就能夠擊敗明軍。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王盛榮內心中已經做出決定,盡快擴大擲彈兵部隊規模,最多可達到兩個旅編制,即便在戰場上一次就將所有儲備的手榴彈都扔出去,只要以更小的死傷擊敗敵人即可。
目前人民軍實力大降,不過王盛榮不擔心短時間內會與明軍爆發大規模戰斗,明軍死傷人數是人民軍的幾倍,實力也大降,并且明軍是敗方,士氣跟著大降,想要恢復士氣就需要一段時間,人民軍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戰斗力。
唯獨有一點王盛榮比較擔心,明廷太強大了,這一次明軍死傷三萬多人,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明軍被調集過來,而他率領的人民軍,可無法增加太多兵力。
王盛榮只能寄希望于后方能夠送來更多的虎頭槍和手榴彈,他才能率領人民軍擋住源源不斷到來的明軍。
王盛榮對于這一戰中明軍的表現也是萬分感慨。
戰斗最開始在人民軍擲彈兵部隊攻擊下死傷上萬人都沒有撤退,在死傷三萬多人達到總兵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才撤軍,還沒有達到潰敗的程度,明軍的頑強讓王盛榮吃驚,要是以后人民軍對戰的明軍都是如此,那以后的戰斗就難了。
……
明軍大營,確定這一戰己方死傷數字后,宋應昌呆坐著一動不動。
宋應昌知道這一戰明軍會死傷比較多,沒想到死傷人數會高達三萬六千余人,占明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多一些。
回想一下大戰的經過,宋應昌很快就發現明軍失敗的原因。
這一次明軍三路圍攻人民軍的計劃本身是非常好的戰術,宋應昌和一眾明軍將領有比較大的把握擊敗敵人,從戰斗初中期正面戰場和東側戰場上明軍即將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