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一百斤如意天寶丸的洪大守走什么路回鐵山最方便呢?
參考朝鮮八道多山多丘陵的自然環境,以及八道被黃海、日本海所包圍,似乎從漢陽回鐵山最好的辦法是坐船走漢水,進入黃海,直抵邊關重鎮義州。
然后在義州下船,往南走上幾十里路就能回到鐵山,程幾乎不用步行,只要在中途出了漢水換一趟船就好了。
而此時朝鮮的絕大多數道路都是所謂的夯土路,連接著八道的驛路雖然存在,可那個路況。唉,實在是無法恭維。
和洪大守以前的認知完一樣,即使是漢陽左近的官道,也和鄉間的泥巴路毫無區別。如今又落了雪,走的人還多。雪根本沒存多少就被踩踏,化在污泥里。
普通的草鞋走在這種路上,噗呲下去一腳,直接淹到你的腳脖子。還沒幾步,腳上的草鞋就糟爛的無法繼續穿著了。即使是厚木底的靴子,在這種路上也難以行路。
那么洪大守應該去坐船嗎?不考慮連人帶貨可能超過一兩的川資,只說方便前進和路途順暢呢?
洪大守絕對選擇走陸路!
第一,如今是冬季,自西伯利亞高原吹來的滾滾北風嚴重影響了自漢陽向北行駛的船只的航行。甚至絕大多數船家是不會在這個季節往北開的,風太大,怕翻了一船人都死在黃海里。
第二,路況奇好。這就有人問了,之前還說朝鮮八道的驛路極爛無比,甚至都不能稱之為路了,如今怎么又說路況奇好?
原因很簡單嘛,路也分好路壞路的嘛。朝鮮唯一一條“高速路”就正好是從漢陽到義州的,和洪大守回家的路線完一致。
這條路就是朝鮮使團從漢陽出發去往中國的朝貢大道,也是中國爸爸前來冊封朝鮮時,中國使團需要通行的道路。
之所以稱之為“高速路”,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據《燕行錄》的記載,員超過三百人,拖著貢品財物的馱馬二百匹的龐大使節團,最巔峰的時候一天能走一百三十里,普通也能走七十里。注1
勻速三十五公里每天,高速六十五公里每天,在不借助任何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人馬數百的臃腫使節團能走這么快,已經夠好的了。
自然,能走這么快,也是因為這幾乎算是朝鮮唯一一條認真維護,用心經營的道路。
洪大守根本不怕迷路,因為只有這一條好路,順著走就能到鐵山。而且由于朝鮮往中國去的使節團實在太多,沿途由此還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集鎮,極為方便住宿旅行。
有句調侃的話,十八十九世紀一個合格的朝鮮外交官,不是在中國,就是在去中國的路上。
反正這條路上,一年最少要走四撥使節團(正旦、皇帝生辰、皇后生辰、太后生辰),多的時候可能要走七八撥人,清明端午中秋三節,皇帝大婚,等等,都是遣使的日子。
所以朝鮮一直被稱作“中國帶孝子”呢,實在是像他這樣不是在朝貢,就是在朝貢路上的國家真的只有他一個而已。其他的國家也不能說千山萬水,可就是沒有他跑的勤快。
不湊巧,洪大守無幸目睹使節團的盛景,因為今年的賀正旦使早就出發了,下一波使節團還在籌備,正好是兩撥兒之間的空檔。
但是道路上還是擁擠的,畢竟就這一條通天大道,路的左右兩側都是背著包裹或者牽著牛馬的行人。行色匆匆,人多歸人多,但沒有人阻塞道路,也沒有人搶道啥的。
洪大守的老毛病又犯了,既然路上的商旅看不出什么東西。洪大守就開始自己觀察沿途的村莊集鎮,以及農田水利的狀況。
初時漢陽城周圍尚且人煙稠密,士庶踵集??勺吡瞬贿^小半日,除了極個別集鎮,大部分的村莊就都開始呈現出破敗骯臟的模樣。
由于正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