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親切感,就好像自己見過或認識的某個糙漢子一樣。ii
原來不是每個王公大臣,都是那種學識淵博、高高在上的樣子。也有像寧公這樣雖然位高權重,但卻性格豪爽、不拘小節的大人物。
尤其是寧公痛罵那些侵占了大量國有土地,為非作歹、魚肉鄉民的世家豪族為“一群蛀蟲”時,更是讓百姓們感到十分解氣,大快人心。
一時間,通過這篇《東行隨記》,許多百姓竟然開始對鎮國公寧志遠產生了極大的好感。許多人都想知道,接下來寧公會如何對付這些魚肉鄉民的“蛀蟲”。
按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寧志遠這個老粗,在《東行隨記》的推波助瀾下,莫明其妙地成了“網紅”,這是讓人始料不及的。
除了利用已經“轉正”的《求真報》大肆宣傳外,池非還想出了一招“魚目混珠”來對抗謠言。ii
你們不是要造謠抹黑寧家嗎?
我不僅不會制止,反而還要火上澆油、加油添醋,給你多來幾個。
具體做法是池非利用共濟社人多勢多的優勢,在眾多惡毒的謠言當中,有意散布一些不太靠譜的謠言,而且種類繁多,什么樣的謠言都有。
人就是這樣,當一件事同時出現了多個版本后,就會對事情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池非利用的就是這種微妙心理,給那些謠言大量摻水。
不僅要摻水,有時還要在人多的地方當眾演一場戲。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兩個人,一個負責在人多的地方散布謠言,另一個負責主持正義。
當第一個人在人群當中大量散布謠言時,第二個人要裝作忍無可忍的樣子,當眾站出來一把揪住那個人的脖子大聲吼道“我的命是西北軍和寧家救的,如果不是他們我早就被胡人給殺了。你竟然敢污蔑寧公,看我怎么教訓你!”ii
說完,兩人大打出手、扭作一團。
當然,最后肯定是負責主持正義的那個人打贏了,而那個負責散布謠言的人被打倒在地后,不僅要向他求饒,還要當眾說出來事情的“真相”這一切都是有人花錢讓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敗壞寧家的名聲。
當圍觀的百姓聽到他所說的“真相”后,自然會恍然大悟。以后再聽到類似的謠言,就會習慣性地認為他們是同一伙人,不再相信他們所說的話。
別看這種戲碼有些淺白拙劣,但只要演得好的話,一樣能夠取得極好的效果。
在共濟社內部,被挑選出來充當“演員”的社員,最近已經開始不斷在進行類似的彩排練習了,目的就是要演好這出戲。
這就是“魚目混珠”的具體做法。ii
假如說,發行《求真報》是明的做法,那這招“魚目混珠”就是暗的做法。
這一明一暗兩種措施雙管齊下的話,足以扭轉整個輿論市場。
不是池非自夸,真要比打輿論戰,那些江南世族與他這個來自現代網絡社會的人相比,差的可不是一點點,而是整個時代。
要知道,這個時代第一份民間報紙就是他親手創建的《文學報》。
自他的《文學報》出現后,才有越來越多報紙爭取涌現,并且慢慢形成整個報業市場。
可以說,他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民間報業鼻祖,這點誰也無法否認和反駁。
就連當年福王趙焞安以權勢相逼要強買文學報之時,也正是池非利用《文學報》所造的輿論之勢一舉扭轉局面,讓福王等人自食其果。ii
當年尚且無權無勢的池非已經能做到這一點,如今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他又怎么可能會輸給那些腐朽貪婪的世家豪族?
這場輿論戰,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這個結果。
果然,隨著《求真報》在江南各地的大量傳播,以及各地不斷出現的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