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和寧家的關系,就如同胡人與西北軍一樣,是不共戴天的死敵。
按理來說,在拿下新京后,寧家早就應該把謝家給處決了。
然而寧志遠卻并沒有這樣做,而是一直留著他們一家的性命。
寧志遠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為了釣魚:把一些至今還忠于謝家的余孽給一條一條地釣上來。
表面上謝家等人是關在大理寺的天牢里,其實那只是作為誘餌的假消息。
寧家早在天牢那里布下了伏兵,等著想救謝家的人來自投羅網。
而真正囚禁安國公一家的地方其實是在西北軍的軍營里面,他們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逃出去。
這招引蛇出洞果然有效,在這兩個多月里,還真就抓到了不少想營救安國公一家的人,其中不泛一些來自江南世家的私兵高手。
這些江南世家想營救安國公一家的目的,當然不是真對謝家忠心耿耿,而是想借安國公這面大旗來對抗正在江南各地實行清查行動的寧家。
結果不僅人沒救成,反而還被寧家以謝氏同謀的罪名給一并收拾了。
回京以后,看到江南各地的世家豪族不是被抄家處斬就是被打怕打服了,寧志遠這才決定對謝家眾人行刑,一除后患。
不論是哪個朝代,當權者對于謀反叛亂者,都是極為忌憚和痛恨的。
因此謀反罪位列十惡不赦之首,是絕不會得到赦免和減刑的極重罪。
大魏也不例外,魏太祖在立國之初就已經定下明令:大逆者罪應滅族,主犯當磔,尸沉江底,銘碑罪詔。
磔者,寸磔也,也就是凌遲處死,民間俗稱的千刀萬剮。
受刑者將被劊子手一片一片地剮足兩千多刀,最后受盡痛苦而死,是最為殘酷的死刑。
這還不至,罪人死后還要在腰腹處用鐵鏈綁上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有此人的姓名、身份以及生前所犯下的種種惡行。
然后把罪人連石碑一起投入江中,讓他的尸身被魚蝦啃食殆盡,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
這就是所謂的尸沉江底、銘碑罪詔。
對于古人來說,死無葬身之地是最為凄慘的下場,連死后都不得安寧。
而犯下大逆之罪的人,不僅生前要受凌遲處死這種重刑,死后尸首還要被扔進江里喂魚蝦,可見大魏當權者們是多么地忌憚和痛恨謀反之人,想以此來震懾世人。
安國公謝明順及兩個兒子、幾個孫子幾乎全是參與兵變謀反的主犯及從犯,理應按此律受刑。
尤其謝明順還有殺害靖安帝及蕭皇后,也就是軾君的嫌疑,更是罪加一等,不可饒恕。
至于整個謝氏一族,不管有沒有參與兵變,也當按律滅族。
所謂慈不掌兵,寧家世代從軍,歷任家主都是鎮守邊關的國柱大將。
到了寧志遠這一代也不例外,多年來數次率大軍與胡人開戰,是個殺伐果斷的狠人。
對于敵人,尤其是像胡人和謝家這樣的死敵,寧家那是一點也不會手軟的,凡是能殺的一定會殺得干干凈凈。
于是寧志遠以監國大臣的名義下令,對謀反作亂的謝氏一族按魏律處刑,作為主犯的安國公等人全部凌遲處死,并且要焚香設檀、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至于安國公長子謝昱昆、次子謝昱珩等人的妻女,寧志遠看在她們是女子份上,免了她們的凌遲之刑,改為跟其他謝氏族人一樣斬首了事。
幾天后,連安國公謝家在內,謝氏一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共五百多人被數千官兵強行押往刑場公開受刑。
許多新京百姓在知道這件事后,紛紛涌到刑場那邊去觀看謝家的下場。
在此之前,池非還趁勢打鐵地通過最新一期《求真報》,大量列舉了謝家多年來的種種罪行。
尤其是把當年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