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公主家了。難道她就不怕皇家秋后算帳嗎?”姚氏急得團團轉(zhuǎn)。
“這點你倒不用擔心,她畢竟是長公主的兒媳。
最后不管是哪邊贏了,都不會為難長公主一家。
而且寧珊已經(jīng)出嫁,算是裘家的人。就算別人想問罪,在禮法上也扯不到她這外嫁女身上,否則只會落人口舌。
如果她肯跟我們一起走的話自然最好,但既然她舍不得丈夫,那就沒辦法了,我們就隨她吧。”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把她一個人留在京城。”姚氏已經(jīng)慌得沒有了主意。
“放心,珊兒是我的女兒,我不會真的扔下她不管的。
我會留幾個親信在京城暗中保護她,如果珊兒有危險的話,他們會馬上帶她走的。”
聽丈夫這樣說,姚氏心里這才好過一些。
正如丈夫所言,既然大女兒鐵了心要留下來,她這做娘親的總不能硬生生的拆散他們夫妻倆。
罷了,現(xiàn)在只能隨她了。
姚氏終于不得不接受這個現(xiàn)實。
逃亡行動除了人要走以外,還有各種貴重物品的撤離也很重要。
還好姚氏在離開鎮(zhèn)國公府的時候,把家里所有銀票、田契屋契、容易攜帶的金銀珠寶、書信等重要物件都帶了出來。
否則以現(xiàn)在國公府被官兵圍得嚴嚴實實的情況來看,想再回去拿東西實在太過危險。
更幸運的是,多年來包括寧志遠在內(nèi),各代寧氏家主都習慣于把財物存放在西北本家那邊。
因此就算國公府被抄,也損失有限。
歷代寧氏家主之所以會有這個習慣,也是有原因的。
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古代打仗除了容易死人以外,也是一種最容易撈錢的暴利行當。
魏太祖當初起兵造反的時候,為了鼓勵手下將士們奮勇作戰(zhàn),在繳獲的戰(zhàn)利品方面定下了四六分成的比例。
即公家取四成,其他六成歸參戰(zhàn)將士。
當然,這用于分成的戰(zhàn)利品只是單指金銀珠寶等財物,不包括馬匹和戰(zhàn)俘。
大魏一向缺馬,繳獲到的戰(zhàn)馬都是直接歸公的。至于戰(zhàn)俘通常會被公家安排去做建造城池、挖礦、開渠、疏通河道等苦力活。
這分成比例到了魏太祖立國以后,逐漸發(fā)生了改變,變成公家與將士對半分。
后來到魏武帝時期,又變成了六四開,公六軍四,并且這比例延用至今。
雖然分成比例不斷減少,但多年來一直鎮(zhèn)守西北的歷代寧氏家主都曾經(jīng)多次與胡人打過仗,而且基本上是贏多輸少。
這一場場仗打下來,寧氏一族的身家也在不斷地飆升。
如果光論身家的豐厚程度,整個大魏除了皇家以外還真沒哪個家族能比得上寧家。
只不過寧家一向低調(diào),歷代寧氏家主之所以把大量財物存放在西北,就是因為這些從打仗當中繳獲回來的金銀珠寶實在太過惹眼,為了避免別人眼紅才沒有帶回京城。
沒想到這個習慣,恰巧讓準備逃離京城的寧家保留了大部分財產(chǎn)。
當撤離行動正式開始后,寧氏族人開始各自背著容易攜帶的食物和貴重物品進入地道。
這條地道在設計之初就已經(jīng)充分考慮到通風換氣的問題,再加上平日里有專人維護,因此并沒有出現(xiàn)氧氣不足的情況。
為了安全起見,所有寧氏族人被分成幾批,然后在族中長輩的帶領(lǐng)下分批撤離。
寧志遠身為寧氏家主兼族長,原本應該先走的。但他還要安排留在京城里打探消息的探子以及負責暗中保護長女寧雅珊的親信,因此他選擇第三批走。
池非和阿芷自然是跟著他一起走的。但在此之前,池非還有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