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讓旁落多年的兵權重新回到皇家手里。
對比之下,當然是第二種辦法最好,也最符合皇家的利益。
但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首先以安國公為首的謝家是當年奪嫡之戰(zhàn)的最大功臣,而且謝太后也是謝家的人,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操控,早就將五軍營和西南軍牢牢掌控在手里。
想要從謝家手里拿到兵權,無異于與虎謀皮。
其次以寧志遠為首的寧家是鎮(zhèn)守西北一百多年的老牌家族,不管是西北軍中還是民間,寧家的威望實在太深了,根本無人能比。
他敢說,如果寧家真要舉反旗,大部分西北軍民肯定愿意跟隨寧家一起造反。
寧家在西北的人望和影響力,就是如此的深厚。
另外西北這個地方比較特殊,由于長年跟胡人打仗,西北軍是出了名的善戰(zhàn)之師,可以說是大魏最強的軍隊。
而且西北地區(qū)民風彪悍,當?shù)厍鄩阎灰约佑柧殻芸炀统蔀槟苌蠎?zhàn)場的士兵,因此西北軍絕大多數(shù)士兵都是從西北本地招募。
這樣的蠻荒之地,只要寧家愿意,并且糧草充足的話,完全可以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練出一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虎狼大軍出來。
就算糧草不足,也完全可以通過搶掠周邊地區(qū)得以壯大。
這樣的西北,這樣的寧家,怎能不讓皇家心生忌憚。
可以說,相比于才崛起不過幾十年的謝家,盤據(jù)西北一百多年的寧家才是歷任魏帝的一塊心病。
實際上,自戰(zhàn)功彪炳的魏武帝之后,至少有兩任魏帝想把寧家調出西北,然后換上自己的心腹大將管治西北。
但無奈北方的胡人實在太過兇悍,每次叩關進犯,皇家所派去的大將竟然無一人能夠抵擋得住胡人的進攻。
當時的魏帝無奈之下,只能再次讓經(jīng)驗豐富的寧家領兵抗胡。
而寧家也不負眾望,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擊退了胡人。
這一來二往,自然就加深了只有寧家才能守好西北、抵御胡人的印象,更加導致寧家在西北軍民當中的威望越來越重,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窘境。
尤其是到靖安帝這一代時,寧家在西北的威望已經(jīng)無人能比,甚至蓋過了皇家的威嚴。
就算寧家表現(xiàn)得再忠心再低調,但他們本身的存在,就已經(jīng)威脅到趙家的統(tǒng)治,這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在靖安帝眼中,身為外戚卻手握兵權的謝家固然是該鏟除的對象,但功高震主的寧家同樣是心腹大患,絕不可再任其發(fā)展下去。
否則真要等到長子接替皇位的時候,那時的寧家將更加難以處理。
所以他要趁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想辦法解決掉寧家和謝家這兩個足以威脅到趙家的心腹大患,然后把天下干干凈凈地交到長子手中,這樣他才算是死能瞑目。
為此,他特意費盡心思設計了這個一箭雙雕的殺局在對謝家下手的同時,把刺殺寧志遠的罪名安在謝家的頭上。
只要成功鏟除謝家,并且讓寧家相信寧志遠確是死在謝家手里,那西北就不會反,而他也有時間慢慢接管西北的兵權。
一旦成功接管西北的兵權,就算謝氏余孽帶著全部西南軍來報仇,也不過是送死罷了。
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僅寧志遠沒有被刺身亡,就連謝老賊也成功逃了出去并帶著五軍營反撲,導致他的計劃徹底失敗,再無翻身的可能。
但不管怎樣,趙家想要真正拿回皇家的權勢和威嚴,這寧家和謝家是一定要鏟除的,別無選擇。
如果能重來一次的話,他還是會這樣做,只不過會計劃得更加周密罷了。
然而敗了就是敗了,一切都已成空,就算再不甘心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