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份檄文傳遍天下時,偽朝會將這些在檄文上簽過名字的人視為亂臣賊子,一旦抓到將會處以極刑。
也就是說,一旦在檄文上簽下名字,就相當于跟朝廷徹底決裂,再無回頭的可能。
寧志遠之所以要采取這種破釜沉舟的做法,是為了清除異己、凝固軍心。
他并不怕留在西北的文官會趁機造反,因為大魏歷來實行文武分家政策。
負責政務的官員是無權調動任何一支地方軍隊的,除非有武將跟這名官員勾結才有可能。
而且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也不是造反的料。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手握兵權的武將則不同,一旦有人圖謀不軌,趁機作亂,所造成的危害往生是十分巨大的。
如今整個西北風雨飄搖、人心不穩,正是最需要萬眾一心、共同抗敵的關鍵時候。
絕不能容忍心懷鬼胎、立場不堅的領軍將領繼續留在軍中效力。
萬一這些人起了反心,豈不是相當于后院起火?
所以寧志遠才用這種極端方法來排除軍中可能有異心之人。
不管是誰,只要在這份討賊檄文上劃押簽名,那就徹底斷了投奔京城的后路,只能跟著他們寧家一路走到底了。
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把一切都擺在明面上,就看對方怎么選了。
至于肯留下來的軍方將領中,除了大部分是寧志遠多年來親手提攜上來的心腹大將外,還有一部分是真心對朝廷對皇上效忠,不愿聽從軾君軾父的二皇子號令才決定跟著一起反的。
不管是哪一種理由,只要是肯留下來并愿意在檄文上簽名的人,寧志遠都無任歡迎。
對于家屬不在西北而在外地甚至是京城的將領,寧志遠已經派出大量人手去接應他們的親人來西北團聚,讓這些有志跟他們一起同甘共苦的軍方將領無后顧之憂。
如今二皇子等人為了鞏固剛剛拿到手的統治權,正在朝中大肆鏟除異己,還沒時間和精力來管西北這邊,所以現在正是趁亂做事的好時機。
可能有人要問,這么多官員同時出逃,那各地的管治豈不是亂成一團,甚至直接癱瘓?
這倒不一定,要視況而定。
如果是鄉鎮或縣城的話,影響倒不算太大。
就以某縣來說,當地最大的官員是朝廷派來的七品知縣。
知縣之下,還有縣丞、教諭、縣尉、典吏等一系列吏員。
知縣是一縣之首,相當于現代的縣高官和縣長,兩者職務兼于一。主管當地水利、賦役、審案斷案、監察、發布政令等職責。
縣丞就相當于副縣長,負責協助知縣工作,主要職責是文書。
教諭管教育,相當于現代的地方教育局局長。
縣尉相當于現代的公安局局長,負責整個縣的治安和抓捕盜賊工作,屬下以捕快為主。
典吏相當于財政局局長,協助知縣管理稅務。
別看知縣權力最大,實際上一般知縣是不管實際庶務的,具體工作都是由底下的人來完成。知縣只是起一個指揮和監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