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寧志遠傷勢未愈無法出征,只能留在西北大營坐鎮。
負責取九江的兩路兵馬分別由寧志遠的兩個心腹大將領兵,寧雅柏和寧雅楓兩兄弟各跟一路。
之所以要兵分兩路,那是因為眾人商議過后,決定一路攻九江,另一路攻九江旁邊的彰南。
只要占了這兩處地方,西北軍在東邊就有了兩個緊挨在一起的據點,雙方互為犄角、前后呼應,形成互助互補的態勢。
雖然無法出征,但如今已經成為西北真正當家話事人的寧志遠卻一點也不清閑,反而忙得不可開交。
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文官都離開西北投靠京城去了。
事是這樣的,當寧志遠把此事通告西北全境,讓所有官員、士兵和平民都知道發生在京城的叛亂真相后。
在引起無數人嘩然的同時,卻有大量官員悄悄逃離西北。
其中跑得最快的是西北政界的一把手,西北布政使嚴來及其心腹下屬,他們幾乎是連夜逃走的。
緊跟其后的,是各地知縣和上級官員。
短短幾天時間內,就有大量官員出逃,有很多人甚至還喬裝成普通的商人,來避開各個關卡的阻攔。
面對如此大量的官員外逃,寧志遠卻大手一揮命令各關卡士兵不要為難他們,任由他們離開。
他早就預料到會有這種況出現,所以并不覺得意外。
確實,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富貴不能,貧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士大夫,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別看朝里朝外這些官員整天把風骨、志氣、為國為民等高大上的詞語掛在嘴邊,但真到了關鍵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自己的前程和富貴。
通過寧志遠在榜文上所列舉的種種證據,其實這些官員也知道皇上的死的確跟二皇子有關,甚至很可能是二皇子親自動的手。
但那又怎么樣,如今整個天家除了二皇子趙焞豐以外,包括大皇子在內所有皇子都已經死了。
就算二皇子真是軾君軾父的逆子,可他畢竟是皇子,是最有資料繼承皇位的人。
換句話說,他就是未來的大魏皇帝。他既代表著大魏,也代表著朝廷。
而這些在西北任職的官員,他們的家命和前程富貴早就跟京城的朝廷緊緊連系在一起。
如果要二選一的話,他們當然會選擇投靠朝廷。
就算明知坐在皇位上的是一個連自己父親都能親手殺害的逆子也在所不計。
什么風骨、什么志氣都是虛的,頭上的烏紗帽才是最重要的。
寧志遠在朝為官這么多年,對于這些人骨子里是什么德早就看透了,因此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對于所有要離開的官員和武將,他都不會加以阻攔,直接任其離開。
因為他知道,這些人的心早就不在這里了,就算硬要把他們留下來,也只會養虎為患。
與其這樣,還不如干脆放他們離開,順便給外人留個善待同僚的好印象。
對于肯留下來的官員,寧志遠則對他們進行封賞,直接升官上位。
相對于文官們的溫和處理,在對待武將方面寧志遠采取的卻是另一更加極端的做法。
那就是讓所有愿意留下來的武將在討賊檄文上劃押簽名來表明立場。
只有劃押簽名的將領才能繼續留在西北軍中任職,甚至還會有所升遷。
而不敢這樣做的人,就只能跟那些出逃的官員一樣離開西北了。
事實上,除了陪著寧家一起發動兵變的心腹將領肯這樣做以外,那些由朝廷派來的武將根本沒幾個敢做這種事。
要知道這名字可不是隨便簽的,因為這份討賊檄文是要傳遍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