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利。
然后每隔一段時間,衛所軍需官會以損耗嚴重或庫房失火為由,向軍器局申請再發放新的物資下來,再發一輪橫財,如此類推。
當然,申請新的軍需物資按正常流程是需要層層審核的。
但這些軍需官是把這件事當一門生意來做的,自然懂得用送禮送錢的方式來孝敬上官來逃過審核,很容易就能獲得上面的批準。
只賣給外地衛所已經算是比較有良心的做法,有些真正膽大包天的軍需官干脆完全不管對方是什么人,只要給錢就肯賣,那才是最可惡的。
而那些外地衛所之所以要另外購買兵器,是因為每一場仗打下來,士兵們所用的兵器都折損很大,需要盡快補充。
但申請補充軍械的陳條卻通常要等很久才能批下來,不僅需要層層審核,而且還要會“做人”才行。
如果不懂得給上官送禮,就算等上一兩年都有可能。
有些將領因為不想受上官的層層盤剝,干脆自己想辦法從外地的軍器局購買兵器。
如果不是大量購買,而是少量采購的話往往比給上官送禮還便宜,于是有越來越多軍方將領選擇這樣做。
只要有需求,自然就會有市場,時間一久就逐漸形成了一條供需一體的產業鏈。
至于購買兵器的錢,當然不可能是將領自己出,只能從剿匪或打仗的戰利品中扣下來。
因此領軍的將領在上報戰利品的時候,通常會少報一些,就是用這部分差額來彌補兵器上的損失,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
朝廷派過去負責監軍的官員對此也是知道的,只要不過份的話一般都是睜只眼閉只眼當看不到。
兵部難道不知道這種況嗎?他們當然知道。
但問題是兵部很多大佬都是從各地指揮使手里收錢的一方,甚至他們以前也做過這種事,所以他們當然不會出聲反對。
反正這么多年來一點事都沒有,大家一起賺錢不是一件好事嗎?
因為這種私下里盜賣軍需物資的況就跟私鹽一樣,是很難絕的。
西北這邊對于軍需物資算是管得比較嚴格了,但上任總軍需官有沒有私自盜賣軍需物資,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對方是朝廷派過來的官員,寧志遠也不好插手去管。
如今西北既然已經自立,不再受朝廷號令,這軍需物資就一定要由信得過的人來管理。絕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任人盜賣,所以寧志遠才派池非來接任這個位置。
池非雖然不想當這總軍需官,但他也知道現在西北人才短缺。既然是岳父要求的,他也只好硬著頭皮去做了。
既然要接替這總軍需軍,他自然要去看一下存放全軍軍需物資的倉庫。
軍需總庫房位于西北大營的南側,是一片經過加固處理的聯排建筑。
之所以叫一片,那是因為總庫房不僅一個,而是七個,分別存放不同的軍需物資。
按不同種類分別是存放糧草的糧庫、放盔甲的甲庫、放弓箭的弓庫、放刀槍棍棒的槍庫、放盾牌防具的盾庫、放攻城器械的機庫、放包括衣服馬鞍等各種雜物的雜庫。
庫房進深七丈三尺,面闊三丈四尺,檐柱高二丈五尺。
其中糧庫和機庫比其他五個庫房要大許多,高寬一樣,但進深卻有十二丈之深。
每個庫房四周挖有一條寬約一米的溝渠,上鋪石板行人,渠內長期貯水,這樣的結構正是為了防火。
除存放攻城器械的機庫外,其他六個庫房內部分為上下兩層,每層設柜、架以分區儲存物資。
由于庫房本來就是倉貯重地,更加上這里存放的又是各種軍需物資,因此當初建造的時候是下足血本的。
不僅用料粗壯,堅固牢靠。室內還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