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岳父,自然是真的。只不過這方法究竟可否在九江實行,還要真正在當地試過才知道?!?
寧志遠呆呆地看著面前的小女婿,過了一會臉上第一次露出回西北這么久以來從未有過的歡喜笑容,并且十分激動地說“吾有佳婿,天助我也。如果此法可行,我每年分你一成紅利?!?
池非不敢接受,連忙推卻。
開什么玩笑,整個九江每年賣鹽的一成紅利可不是幾千幾萬兩的問題,分分鐘是幾十萬兩甚至上百兩的收益。
這銀子太燙手了,他哪里敢收。
而且現在八字還沒一撇呢,成不成還是個問題,現在談這些還為時尚早。
可寧志遠正在興頭上,哪里聽得進他的話,只顧著興奮地在書房里走來走去,并不時看著地圖上九江府的位置,一副猶如看到鮮魚的餓貓模樣。
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即輕松獲得數萬斤白鹽,這聽起來簡直就像天方夜譚一樣。
如果對他說這話的是其他人,他肯定不信,只會當對方是個騙子。
但寧志遠對這時常有驚人想法的小女婿還是很了解的。
如果他沒有把握的話,是不會說這種話的。
當初在西北防治散瘡瘟疫的時候,小女婿三番四次地表示他一點把握也沒有,結果還是讓他給辦成了。
如今看他顯然就是一副心中頗有成算的樣子,寧志遠更加覺得此事多半能成。
無論如何,這九江一定要盡快拿到手,這樣才能讓小女婿在當地開展制鹽試驗。
只要他所說的這神妙制鹽法一成,以后西北的錢糧問題基本上就能解決大半。寧志遠越想越興奮。
……………………
從岳父書房出來后,池非一邊走一邊想著剛剛的事。
他對岳父所提出的制鹽法其實就是現代的鹽田法。
當年他寫網文的時候,曾經特意去查過這方面的資料,知道古代及現代的各種制鹽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他那個世界里,海鹽鍋煎之法是一種流傳久遠的制鹽方法,甚至到明朝兩朝還有很多鹽場在用這種方法制鹽。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古人這么笨,只會用煎鹽這種勞民傷財的辦法來制鹽,而不用曬鹽這種簡單的方法來取鹽。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古人并沒這么笨,之所以一直沿用這么落后的制鹽法,除了受諸多客觀條件所限制之外,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跟當時的朝廷想借此控制私鹽有關。
首先煎鹽法需要灶具、柴薪和攤曬所煎之鹽的場所,這些生產資料是普通灶戶沒有能力置辦的,必須由官府出資配置。
單就煎鹽的主要器具鍋鐅來說,每口鍋鐅重約一百四十斤左右。
在朝廷對鐵實行嚴格控制的況下,灶戶根本沒有能力置辦如此笨重而龐大的灶具。
灶戶煎鹽所用的灶具只能由專門的鑄造局供應,灶戶不得私鑄。
通過對煎鹽灶具的監管,官府就可以大大減少民間自制私鹽。
然后再通過與之配的“團煎法”、“火伏法”、“簿歷法”等制度,就可以從源頭上杜絕私鹽。
因此明清兩代朝廷雖然早就有人發明了曬鹽之法,但當時的朝廷卻始終不想推廣此法,其原因就在于此。
這樣的制度雖然能夠杜絕普通平民私自制鹽,但卻無法阻止有實力的鹽梟大造私鹽,因此明清兩代私鹽泛濫的問題才屢不止。
除了朝廷為了控制私鹽而有意推行煎鹽法外,在客觀條件上,想要大規模推行曬鹽法,需要滿足氣候、光照、溫度等各種嚴苛要求,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只有在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并且有大面積平坦海灘的地區才有可能施行鹽田法大量制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