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滿足這些條件的地方并不好找,甚至可以說是萬里挑一。
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作咸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
“無棣”一名始見于《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開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
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其中,“解鹽”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在當時中國排名第一,屬于“貢鹽”。
換句話說,明代當時可以施行曬鹽之法的地方僅有海豐這一個地方,其他地方仍然普遍使用煎鹽法。
除了這些客觀條件外,還有另一個主觀原因也嚴重制約了曬鹽法的改良和推廣。
那就是各地鹽場主早就習慣了使用從祖輩傳下來的煎鹽法,對于那些需要對鹽場進行大肆改造才能實行的新式制鹽法并不信任和接受,所以難以得到推廣。
明末官員徐光啟曾經把曬鹽法上疏給皇帝,要求推廣,但不管是朝廷還是各地鹽場都反應平平,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鹽民想出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這才徹底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所以古人并不是笨,而是受當時的朝廷政策影響以及諸多條件限制才一直無法改良制鹽法。
池非之所以特意請鄧遠明給他介紹熟悉九江的人,就是想了解九江這個地方是否具備曬鹽的天然氣候條件。
在與那個出九江的下人交談過后,池非得知九江這個地方常年少雨干燥,照充足,從氣候來說具備了最基本的曬鹽條件,算是占了天時。
至于地利如何,就要真正到當地看過才知道。
假如當地不適合實行鹽田法的話,池非還有一手后招,那就是推行清光緒的溝灘曬鹽法。
這個方法雖然遠沒有鹽田法產量高,但不需要像煎鹽法那樣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產量也比煎鹽法要高出不少,所以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備用辦法。
池非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而且還是一個不懂工科的普通人。
他甚至連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元素都忘了,更不要說背出來了。
像制造玻璃、鋼鐵等現代工業才能生產出來的東西,他壓根就沒想過要做出來,那實在超出了他的知識結構太遠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肥皂、制鹽等比較簡單可行的東西做出來。
這些技術雖然重要,但其實并不復雜。
只要看過視頻或資料,再經過一定的試驗,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夠比較容易地復制出來。
他現在無比慶幸當年寫網文的時候查了不少資料,也看了不少相關的視頻,這才讓他對制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底氣。
西北這邊實在太艱苦貧瘠了,幾乎什么都沒有,如果不想辦法創造高收益的項目,根本無法養活這么多士兵和平民。
只有先活下來,才能談發展,任重道遠啊。
最+新章節前往♂+\♂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