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來評審。 至于由哪個地方的官員來審卷,則是通過抽簽的方式來決定,這樣就能極大地避免舞弊現象。 可能有人覺得只是吏員的考試何需這樣大費周章,但這是有必要的。 那是因為,凡是有資格參加官員考試的人,只有兩種人,一是通過科舉考取了舉人及以上功名的人,二是做滿五年的吏員。在下稱為雙軌錄取制。 換句話說,這些能夠通過考試當上吏員的人,很可能就是將來各級官員的后備人選,因此才要如此鄭重其事,從一開始就要杜絕作弊。” 聽說完池非的解釋后,眾人不禁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這種選拔制度甚至比章文軒提出的以吏為官更加的激進和大膽。 尤其這考試內容不考四書五經,只考政務實操的做法更讓在場不少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的文官難以接受。 終于一個姓陳的文官忍不住出聲說“蘇大人,如果以后都按這樣的方法來選官,我怕會引起眾多讀書人的不滿和憤怒。 畢竟他們從小學的都是四書五經,并非地方政務,這對于讀書人來說太不公平了。” 池非回答道“陳大人,您的建議也是有道理的。要不這樣,我們折衷一下,在考卷中增加部分四書五經的內容。 另外關于官員考試的內容,主要包括水利學、稅務學、大魏律法這幾個大科目,因此以后會統一印制相關的書籍作為考試教材。 這樣一來,不管是讀書人還是吏員,大家都在同一上,并沒有誰優誰劣的問題。 不知陳大人您認為這樣如何?” “如果是這樣的話,下官沒有意見。”包括陳大人在內的幾位文官臉色這才緩和下來。 寧志遠看到這樣,心里不禁有些好笑。 還真讓阿真那小子給猜中了,果然有文官就這個問題提出反對意見。 寧志遠昨天聽完小女婿的建議后,大為驚艷。這種只看實務能力不看出身的選拔制度實在太合他胃口了。 他是個注重實際的人,在他看來,那些有實際治理能力的吏員遠比那些只會四書五經的書呆子要有用得多。 至于這個所謂的折衷辦法,只是用來安撫那些只會四書五經的讀書人而已。 另外要在試卷中加入多少四書五經的內容,其實完全由寧志遠這位西北大將軍來決定,里面可操作的空間是很大的。 而池非一開始故意說完全不考四書五經的內容,也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做法。 目的是讓那些文官以后不會因為考卷中四書五經的題目太少而抗議不休,先把路堵死再說。 其實池非參考的正是他那個時代的公務員考試錄取制度。 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一般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才有資格去考,因此池非就把這個學歷要求改為舉人及以上功名的讀書人,又或者是有五年以上實際經驗的基層吏員。 這樣一來,既放寬了門檻,也有利于大部分基層吏員的晉升。 所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 池非跟岳父寧志遠一樣,更加看重那些有實際治理經驗的基層吏員,而不是那些只會四書五經卻對俗務一竅不通的讀書人。 這樣的人不僅容易被底下的人所蒙騙和架空,而且會過多地看重自己的前程,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地方治理上。 只有那些有豐富經驗的基層吏員,才是擁護寧家最為牢靠的民間官方勢力,因為除了寧家能給他們這個機會外,他們根本沒機會當官。 一直沒出聲的章文軒老先生聽到這里,已經兩眼放光,心中大為驚艷。 池非這建議聽上去好像跟他之前提的法子大同小異,但實際卻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他最早提出的以吏為官這個辦法只是一個暫時解決西北文官緊缺的權宜之計,他并沒有想就此改革整個官員選拔制度,仍然希望以后依舊以科舉考試為正統的選官制度。 畢竟科舉制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之久,是所有讀書人都認同的正統選官制,在民間有著崇高的地位和人文基礎,因此同樣身為讀書人的章文軒根本沒想過要打破它。 然而池非所提的建議卻是從根子上開辟了另一條前所未有的官員選拔之路,其影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