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幾個靠科舉考試出身的文官都沒什么意見了,池非這才拋出他的第二條建議。 “在下給出的第二條建議是,設置獨立的官員監察部門,在下暫時稱之為清廉社。” “請問蘇先生,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緝事府相類?據下官所知,緝事府也具監察百官之職權。”陳大人皺著眉頭問。 其他人一聽,也是眉頭大皺。 因為京城緝事府的惡名如今不僅傳遍了大魏各地,還傳到了西北和東北這邊來。 那種種泯滅人性殘害文官及家屬的行為,讓所有有志于科舉出仕的讀書人深惡痛絕,更使得設立緝事府的順天帝在士林當中的名聲極差。 甚至一些原本準備進京考會試的舉人考生因為害怕緝事府而延遲了行程,決定等過幾年再說。 能逼得寒窗十幾載就為了科舉出仕的讀書人寧愿放棄會試也不敢進京趕考,可見緝事府的名聲有多臭。 因此眾人一聽這所謂的清廉社可能跟緝事府類似,頓時全都神經緊張起來。 池非朗聲道“各位大人請不要擔心,清廉社絕非緝事府。 緝事府乃偽朝的惡政,在下雖不才,但也絕不敢做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惡事。” 聽到池非義正言辭的聲明,眾人這才松了口氣。 “那敢問蘇大人,您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御史臺相類?”一個姓鄧的文官忍不住問。 池非回答道“有點類似,但里面的運作機制卻大不相同。 據在下所知,御史臺的監察御史們每隔兩到三年,就會將全國各衙門、各地方的卷宗復核一遍,通過卷宗的復核來發現問題并上報朝廷調查處理,這也就是俗稱的‘刷卷’制。 但這種審核制度卻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一旦卷宗造假造得好,就很容易蒙混過關。 各位應該聽說過一句話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 我相信,真正的地方貪官,所貪遠不止這個數。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說白了很簡單,那是因為沒有人在當地監管這些官員。 只有真正驚動朝野的大案要案,朝廷才有可能派欽差下來調查。 因為沒有人監管,導致地方官員貪污成風,區別只在于貪多貪少而已。 這清廉社的職權,就是監察各級地方官員。 而且這清廉社并非只是一個部門,而是一整個監察系統。 從上往下分別設中央清廉社、省級清廉社、府級清廉社、縣級清廉社,一共四級。每一級地方行政部門都有相應級別的清廉社在監管。 我舉個例子,每一個縣除了由知縣管轄的衙門外,一定會有另一個監察部門如影相隨,那就是縣級清廉社。 縣級清廉社的主要作用是接受當地百姓的實名舉報,然后進行調查和上報。 例如有一個平民或商人到縣級清廉社舉報當地知縣貪污受賄,當地清廉社就必須受理,并進行調查取證。 假如當地清廉社給出的結果是知縣無罪,而舉報者懷疑是當地清廉社跟知縣勾結才作出這樣的定案,那平民可以向上一級的府級清廉社舉報,請求重查此案。 府級清廉社接到舉報后,也必須受理調查。 如果府級清廉社最后也給出相同的處理結果,那平民可以再向上一級的省級清廉社舉報,如此類推,直至中央清廉社作出最終的裁決。 可能各位會覺得這樣太過麻煩,甚至有些勞師動眾,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所有平民百姓一個可以往上申訴的渠道。 只要有這個可以不斷向上申訴的渠道,各地官員才不敢為所欲為,魚肉鄉民。 我相信,除非確有大冤屈,否則平民百姓是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上舉報的。 畢竟民不與官斗,已經是民間的普遍認識。 各地清廉社除了被動接收民眾舉報外,還要主動監察當地政務。 例如每到年底,就要像監察御史那樣對當地衙門的卷宗進行復核,檢查各項支出是否有問題。我稱之為年底檢帳。 除了年底檢帳外,各地清廉社在涉及征收賦稅、水利治理、秋糧入庫、地方關稅等具體地方政務時,也要派人到現場監督檢查。 換句話說,只要是涉及到地方錢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