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這邊,正當安國公在家“養病”之際,順天帝終于定下了御駕親征的具體日子:三月初六。
這個出征時間是欽天監算出來的,據說那天是一個大吉之日。
為了準備這次的御駕親征,朝廷上下各級官員忙成了一團。
尤其是戶部和兵部,前者要協助兵部大量籌集糧草準備出征,后者則不斷調兵遣將聚集京城。
從多次親征的魏武帝開始,但凡皇帝出征,按慣例都要任命一名大將為大將軍。
大將軍直接受皇帝指揮,擁有統轄全軍之權。
由于大將軍之位權力極大,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此一直都由皇帝的心腹大將擔任。
順天帝當然不愿任命謝家的人為大將軍,但沒有謝家協助的話,他一個沒有兵權的空頭皇帝又無法指揮全軍。
于是他一反之前的規矩,不設大將軍,而是分別設左將軍、中將軍、右將軍三個將軍位來代替大將軍之位。
順天帝任命大舅謝昱昆為南征中將軍,昭毅將軍孫裴為南征左將軍,鎮國將軍馬義海為南征右將軍。三人各領一軍,簡稱左軍、中軍、右軍。
實際上,不管是廢除大將軍以左中右三將軍來代替,還是這個人選任命都是許鈺初給順天帝的建議。
雖然孫裴和馬義海都是謝家的手下,但他們兩人分別代表的是孫家和馬家這兩大勛貴世家。
而孫馬兩個家族在南方地區有大量的土地以及各種商業利益,對于南方各地的淪陷,他們無疑是最為焦急的家族。
許鈺初相信這兩個家族心里肯定對安國公當初把西南兩省讓出來,導致如今胡人在南方肆虐的局面抱有強烈的怨氣。
如今把孫裴和馬義海兩人任命為左將軍和右將軍,正好跟謝昱昆所代表的謝家形成一種微妙的對抗關系。
只要以后這兩家跟謝家的關系出現裂縫,那就是順天帝的機會了。
在安排好出征的大將后,順天帝又要面臨另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在他出征這段時間里,由誰來暫時監國。
按照慣例,就算皇帝在外面出征,早朝也是不能斷的,否則各種政務將無法進行。
因此在皇帝出征的這段時間里,就需要有人監國,代替皇帝暫時處理國政。
一般來說,負責監國的最好人選是太子。因為太子是儲君,由他來監國名正言順。
但順天帝直到現在還未有子嗣,因此這監國人選只能另選他人。
可問題是除了順天帝外,其他皇子已經全都死于“叛軍”手中,因此這監國人選只能往再下一級的堂親里選。
于是離順天帝血緣最近的福王趙焞安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最好的人選。
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對皇位無比敏感的順天帝當然不愿堂哥趙焞安來監國,他甚至提出讓他的母親謝太后暫時監國。
可是很快就遭到了大量官員的強烈反對。
歷史上由太后來垂簾聽政的情況不是沒有,但只發生在新皇年紀太小,還未有能力處理國政情況下的權宜之計。
如今順天帝已經成年,而且代理監國的人選又不是沒有,怎能再由謝太后來監國。不僅于理不合,更有違朝綱。
往再深的一層想,萬一此例一開,后世難保不會再出現手握大權的太后以各種理由和借口代替皇帝監國的情況出現,因此此例絕不可開。
由于這個決定遭到了大部分官員的反對,并且大有寧愿不要皇上親征也不允許太后監國之勢,急于御駕親征的順天帝終于妥協了,答應出征后由福王暫時監國。
在背后充當順天帝心腹幕僚的許鈺初開始感到事態越發有些脫離控制。
他看得出來,這些原本像鵪鶉一樣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