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后,一直如同隱形人一般沒什么存在感的和安帝突然拋出了一個驚人的決議他要跟南方的胡人議和。
此議一出,頓時在朝堂之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朝廷諸公之所以感到如此驚訝,那是因為此議和跟彼議和完全不同,是一件真正喪權辱國之事。
實際上早在胡人占領了南方大片區域后,朝堂之上就有官員提出應該跟胡人議和,以免戰火進一步蔓延下去,甚至燒及江南等地。
那時膽小怕事的和安帝趙焞安也希望跟胡人停戰,于是在安國公的默許下,迅速派出使者向胡人求和。
然而誰也沒想到,胡人的回復卻是議和可以,但大魏要答應向大厥稱臣,并每年向大厥納貢。
在得到胡人這個回復后,滿朝驚怒,頓時沒有人敢再提議和之事。
因為誰一旦再提,得罪的不僅是天家,在民間也肯定會招來罵聲一片。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誰真的促成了大魏向胡人稱臣納貢之事,那肯定會遺臭萬年,遭天下人唾罵。
這個鍋實在太大了,沒有任何官員敢背在身上,因此自然沒有人敢再提此事。
同樣的,消息傳開后,民間一些原本想要跟胡人求和的聲音也一下子消失了。
人人都在罵,這些胡人真是不識抬舉,果然是番邦野族。
然而誰也沒想到,隔了這么久之后,再次提出議和之事的不是別人,竟然是和安帝本人,這自然會引發朝堂震動。
在聽到和安帝的決議后,絕大部分官員的心里都只有一個想法皇上瘋了嗎?不,應該是安國公瘋了嗎?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真正把持朝政的人是安國公,也是眾所周知的隱皇帝,和安帝只是一個按他吩咐行事的傀儡皇帝罷了。
如果沒有得到安國公的默認,和安帝哪里敢自作主張。
換句話說,真正想向胡人議和稱臣的不是和安帝,而是安國公。
這位隱皇帝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難道真的要向胡人稱臣納貢?
在沒搞清楚安國公的真正意圖之前,所有官員都不敢隨便反對,以免惹禍上身。
當消息傳至民間后,頓時一片嘩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此事是真的。
現在議和,不就相當于向胡人稱臣嗎?
此事在士林當中更是引起了劇烈震動,無數讀書人在聽聞此事后,都覺得不可思議。
堂堂大魏皇朝竟然要向蠻夷番邦稱臣納貢?!這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
但沒過多久,讓無數讀書人感到又驚又怒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和安帝竟然真的派出使節前往南方議和。
在得知此事后,京城的讀書人幾乎集體抓狂。
不管身上有沒有功名,上千個讀書人通過四處奔走、相互串聯的方式約在一起,然后在約定之日一起涌到皇宮正門外面跪下呼喊著同一句話。
“請皇上收回成命。”
“請皇上收回成命。”
“請皇上收回成命。”
上千儒生一遍又一遍地齊聲呼喊著這句話,引來了越來越多平民百姓的駐足圍觀。
到了中午的時候,圍觀的百姓已經多達幾萬人,幾乎把整個皇宮正門圍得水泄不通。
雖然當地官府不斷喝令儒生們離開,但卻沒有一個人愿意離開,繼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
由于儒生們實在太多,當地官員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焦急地等著上頭的命令。
終于,管事的人來了。
當新任巡城御史宋淮安帶著三千官兵出現時,頓時在民眾當中引起了一片恐慌,許多圍觀的百姓紛紛走避,以免惹禍上身。
巡城御史宋淮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