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兵同吃同喝一起訓練,并且負親自教導的責任。
既然是師徒關系,如果新兵犯錯,負責帶他的老兵也要負連帶責任一起受罰。
每隔一段時間,大營都會對新兵進行不同程度的實戰檢驗。
如果檢驗及格的話,就會對負責教導的老兵發放一定數額的獎金,直至新兵能夠真正獨當一面為止。
雖說要手把手地教新兵頗為麻煩,但為了拿到額外的獎金,這幾萬老兵們還是很興奮的。
因為每次檢驗及格后,發放的獎金幾乎相當于一個月的軍餉,這錢可不少了。
而且這獎金不是只發一次就完事,軍部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對新兵進行比上一次更加嚴格的實戰檢驗。
這樣算下來,等新兵能夠獨當一面時,負責教導的老兵們能夠拿到的獎金總數就會變得十分豐厚。
再加上所有老兵都沒試過收徒這種體驗,一時間都覺得十分新鮮。其他還沒機會帶徒弟的圍觀老兵更是對此十分眼熱。
就這樣,不管是用常規的方式進行練兵,還是新的老兵帶新兵之法,軍上下都投入到這種集體大練兵的熱烈氛圍當中。
此時所有人都已經知道,可能不久之后就要打仗了。這是幾位將軍親口所說,不會有假。
誰也不想死,為了保命,自然沒有人敢在這時候放松下來。
……………………
就在西北和東北兩地緊張練兵之際,京城方面派去南方議和的使節終于回來了,并帶來了胡人的回復。
胡人的條件并沒有改變,同意議和,但前提是大魏朝廷要向大厥稱臣,并且年年納貢不得中斷。
大魏朝廷要對大厥皇朝以臣子自居,大魏每年需向大厥納貢歲銀二十萬兩,絹四十萬匹。
老實說,這二十萬兩歲銀和四十萬匹絹的貢禮,與大魏每年接近上千萬兩的軍費開支相比,真不算多,甚至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只是要向胡人稱臣這個要求實在太過屈辱,這才是最讓天下讀書人難以接受的地方。
相比之下,各地百姓雖然也覺得胡人確實過份,但心里面卻也希望朝廷能夠跟胡人議和成功。
對于眾多平民百姓來說,誰當主子其實沒什么區別,還不是一樣要交各種田賦雜稅,身上的負擔一點也沒有減輕。
反正日子都是一樣過,朝廷還不如直接向胡人稱臣,這樣就不用再打仗死人了。
什么忠君愛國,那是讀書人和官老爺們的事,與他們這些平頭百姓關系不大。
這就大多數平民百姓的心里想法。雖然麻木冷漠,但卻無比現實。
雖然遭到了無數讀書人的反對,但可惜這些人無官無權,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至于朝堂上的各級官員,更沒有人敢輕易表達意見,幾乎都在裝死,就等和安帝,或者應該說是在等安國公的反應。
但既然議和的使者已經派出,表示此事十有八九會定下來。
果然,幾天后,和安帝在朝堂上對著所有官員痛哭流涕道: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寧愿背負這千古罵名,同意向大厥納貢稱臣。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和安帝在演戲,但底下的官員還是趕緊作出一副痛心疾首、感激涕零的樣子表示他們能夠體諒皇上的良苦用心,這一切都是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無奈之舉。
第二天,包括真知報在內的京城各家報紙也紛紛報道了這君臣相泣的“感人”場面,在民間引起了廣泛的議論。
雖然天下絕大多數讀書人都難以接受要向胡人稱臣這件事,但事已至此,他們也無能為力。
和安三年冬,大魏派出使節向大厥遞交了國書,正式向大厥朝廷稱臣,并且承諾每年都會向大厥納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