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南方各地已經被胡人所占領的地區,大魏答應從此割讓給大厥永不追索。
由于大魏如此聽話,大厥朝廷也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求和,兩國正式簽定了盟約,約定兩國從此結百年之好,永不侵犯。
就這樣,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后,由漢人所統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統治的大厥終于達成了和約,停止了戰火。
由于向胡人稱臣并非什么光彩之事,因此朝廷上下都有意淡化此事,盡量不想多提。
一時間,不管是京官也好,地方官員也罷,都采取同一態度,那就是在私下里怎么說是另一回事,但在公眾場合下都對此事避口不談,這逐漸成了一個不能亂說的禁忌話題。
由于官場上下都采取這種沉默的態度,又沒有貼出榜文說明此事,使得許多平民百姓甚至不知道朝廷已經跟胡人達成了和約,還以為此事依舊在談,對事情的發展還處于稀里糊涂的階段。
而那些相互串連的讀書人則不同,許多人都已經知道了此事,都感到憋屈無比。
但經過京城上千儒生因為向皇上請愿而被斷絕科舉之路后,這些有志于仕途的讀書人也不敢在公眾場合高談闊論,只敢找上一兩個可信的知己聚在一起痛罵此事。
這就是民間對此事的大體反應。
在軍事方面,雖說大魏跟大厥兩國達成了和約,但畢竟大魏是被動防守的一方,也不敢一下子就把駐防在江口府的大軍部撤走,以免胡人突然背信棄約大舉攻城。
如今的江口府,是保衛江南的最后一道防線。此處一失,胡人就可大舉進軍江南,因此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但撤軍是一定要撤的,只不過要分批撤離罷了。
在兩國簽定和約的兩個月后,朝廷終于從江口府撤出了五萬大軍。
緊接著一個月后,又撤出了七萬。
之后的兩個月內,朝廷從江口府陸陸續續撤出了一共二十多萬大軍,只留下八萬多不足九萬人繼續駐防。
而這日撤出的二十多萬大軍,幾乎無一例外都調到了江西一帶駐扎。
除此以外,軍部把常駐京城的禁軍、五軍營、邊營這三大營當中的大部分士兵也都分批調到了江西。
這還不止,朝廷還向各地衛所發出了調令,讓各地衛所把大部分兵員都調往江西匯合,不得有誤。
甚至就連正在爆發大規模民亂的江東一帶,朝廷也派出使節跟那位自封為“江東王”的亂民頭領進行了招安談判。
那名為杜津的亂民頭領看到朝廷服軟了,大為得意,也終于肯坐下來跟招安的使節進行談判。
在暫時穩住了江東的亂勢后,原本派去鎮壓江東亂民的大軍隨即調轉馬頭往江西匯合。
江西是離西北最近的地區,此時所有人都已經看出,朝廷之所以要聚集大軍于此,顯然正是為了要跟西北軍決一死戰。
朝廷終于要跟西北軍開戰了。
雖然早就料到會有這樣一天,但許多人還是感到難以適從。
畢竟西北軍與胡人不同,那是漢家軍隊,真正的血脈同胞。
在西北未獨立之前,鎮國公府寧家多年來力抗胡人戰績彪炳,是名符其實守護大魏邊境的兩大國柱之一。
雖然朝廷方面一直稱西北軍為亂黨,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但西北軍一直打著忠臣遺孤的旗子,以先皇靖安帝的臣子自居。之所以獨立于西北,那是因為不愿效忠由軾君軾父之人所把持的朝廷所致。
為此,許多人雖然表面上不敢說什么,但心里對于西北軍和寧家還是保持著相當的好感,甚至是敬意。
如今朝廷要打西北,許多知道此事的有識之士都覺得大為不妥。
西北軍歷來是一支能跟胡人抗衡的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