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越近,命中率就越高。
等到騎兵沖到六、七十步距離時,火槍隊的命中率幾乎達到了六成以上,幾乎每一輪射擊都能收掉五、六百人。
這些騎兵身上的鎧甲和戰馬的馬鎧,幾乎瞬間就被擊穿,鉛彈直接打入人體或戰馬的身體造成致命的傷口。
究其原因,還是鎧甲本身的問題。
這時代的鎧甲主要以札甲為主。
所謂札甲,是指用幾千片甲片相互連接構成的鎧甲,優點是方便維護,哪里出現破損只要更換損壞的甲片即可。
這樣的札甲,能夠抵擋住大部分的弓箭和刀劍攻擊,但在火槍這種跨時代的熱武器面前,卻如同紙片一樣薄。
別說是札甲,就算是歐洲中世紀防護力最好的板甲,在火槍面前也只有被虐的份。
除非特制的板甲,否則一般板甲只有二到三毫米的厚度,這種厚度的板甲能擋住絕大多數箭矢射擊,但在威力巨大的火槍面前卻毫無作用,因為火槍發射的鉛彈能輕易撕裂這種厚度的鎧甲。
只有厚度達到五毫米以上的板甲,才能真正抵擋住火槍的射擊。
但問題是板甲一旦達到這個厚度,就會重到讓人根本無法接受的程度。
人穿上別說跑了,能不能長時間站立都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在火槍盛行的時代,四分之三甲才會大行其道。
不是士兵們不想穿防護力更強的全身板甲,而是根本沒法穿。
騎兵們還有戰馬可以分擔重量,而步兵們就只能穿上閹割強化后的鎧甲,到后來連騎兵也只穿胸甲和頭盔了。
安國公等人自然不知道這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歷史,才會一廂情愿地以為單靠普通的鎧甲和馬鎧就能抵抗火槍的射擊。
此時他們知道這點已經太晚了,隨著一輪接一輪的火槍響起,一排接一排的騎兵連接倒地。
這人馬一倒,不僅他們本身會被后方的同僚給活活踩死,還會嚴重阻礙隊伍的前進。
尤其是戰馬本身驅體龐大,一旦倒地,往往很容易就會絆到后方的騎兵。
為了避開倒地的戰馬,后方的騎兵只能強行繞開。
這樣一來,整支騎隊大隊的沖鋒速度就被迫慢了下來。
但這一慢,迎接他們的卻是更多連綿不絕的致命鉛彈。
火槍兵對騎兵的屠殺情景,終于在這個時代出現了。
請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