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池非就從四合院走路到益和布莊正式上工。
還好益和布莊離他住的地方不算太遠,步行大概40分鐘左右就能到,就當是散步。
去到那里以后,馮掌柜先將他介紹給店里的兩個伙記認識,然后把池非安排到柜臺那邊負責記帳和找零。
有些比較大的店鋪,還會有專人負責記帳和找零,然后由帳房先生負責出帳和入帳,也就是出納。
一來可以減輕帳房先生的負擔,二來可以防止帳房先生在帳目上作假。像東升米鋪這樣的老字號大店就是這樣做的。
而馮當家為了節(jié)省人手就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己兼任掌柜和出納,店里所有錢銀來往都從他那邊進出。
這也是許多中等店鋪常用的做法。至于小店鋪根本連帳房先生都不用請,部由東家自己搞定。
益和布莊由于是新開店,知道的人不多,再加上店的位置也很一般,所以生意不太好,池非就有點無事可干了。
然而就算是坐在那里發(fā)呆,他也不會主動去幫那兩個伙記的忙。
因為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正式的帳房先生,不是東升米鋪里那個半學徒半伙記的廉價勞力,這不是他該做的事。如果他硬要去做,只會壞了這行的規(guī)矩。
雖然沒什么事做,但池非畢竟是個有經(jīng)驗的上班族,知道沒事做的時候可以主動找點事做,這樣不僅可以給東家一個好印象,也能更快地融入到新環(huán)境。
所以他主動向馮東家提出是否可以看一下最近店里的進貨和出貨帳本,順便再做個盤點,這樣店里還有多少貨就心中有數(shù)了。
看他這么積極,馮掌柜當然欣然同意。
原本無所事事的池非開始忙了起來。
他先制作了一張表,把每一種布的名稱都單獨作為一列,然后根據(jù)進貨帳本和出貨帳本里面的數(shù)據(jù),算出總進貨量和總出貨量,再把這兩個數(shù)相減,就能算出這種布在帳面上的庫存是多少。
由于布的種類很多,而且進出帳本記得有些凌亂,池非足足花了一個上午才把各種布的帳面庫存算好。
算好后,他開始進行實物盤點。先盤的是店內(nèi)的貨,這個倒是挺快,一個小時就盤完了。
接下來就要盤存放在倉庫里的貨,這個可是大工程。
說是倉庫,其實就是一個四合院,就在店的后面。
實際上,很多臨街店面都是這樣的,前面是店鋪,后面是可以住人和存放貨物的院子。
有些房東會將前后直接打通,方便進出。有些則是獨立分開,店面是店面,院子是院子,各不相關。
趁著沒什么客人,池非想到倉庫那邊去盤點。
馮掌柜很支持他的做法,自己干脆把記帳的活也攬上了,讓他安心去盤點。
這一忙就忙到下午五點多快下工才盤完。
等池非盤完后,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盤虧,反而盤盈了。也就是說,實物比帳面上的庫存還要多。多出來的是緞,有十幾匹之多。
池非向馮掌柜匯報結果的時候,馮掌柜也很驚訝。想了好久,才想起那批緞是從別的布商那里以極低價錢買過來的。
之所以價錢會這么低,是因為這批貨曾經(jīng)泡過水,脫色很嚴重。
他當時會接手這批緞,主要還是貪便宜,想著雖然脫色,但質(zhì)地還是不錯的,慢慢賣總有辦法賣掉的。
結果他低估了京城人的挑剔程度,這批緞放了很久都賣不出去。最后沒辦法,只能扔到倉庫里放著,時間一長,連他都忘記了這批緞的存在。
在知道這批緞的來歷后,池非想了想說“掌柜,這批貨您還打算賣嗎?”
馮掌柜苦笑道“能賣得了早就賣了。京城人挑剔得很,這種布不會有人愿意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