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你買這么多豆油回來干什么?
我們兩個人一時間哪里吃得完,而且油放久了也會變壞的。我們趕緊退回去吧。”看到池非買了一大壇豆油回來,張小娥頓時急著不行。
“這不是用來吃的,我另有用處。現在先別問,快幫我把其他東西搬進去。”
張小娥這才發現他租回來的那輛騾車上,除了那壇豆油外,還有大包小包很多東西。
張小娥沒辦法,只好幫他一起把車上的東西都搬進雜物房里。
等池非跟車夫結清了租騾車的租金后,這才對滿臉迷惑的張小娥說“我要做一樣東西出來,做成后包你贊不絕口。”
難道當家想用這些豆油炸東西?張小娥越聽越迷糊。
到了下午的時候,池非連每日要寫的稿子都不寫了,一個人躲在廚房里進行肥皂的合成試驗。
雖說他以前幫外公做過肥皂,但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經過工業提純的,只要比例和步驟沒錯的話,很自然就能得出成品。
但古代的原料沒有經過工業提純,有很多雜質,所以他要自己試過沒問題了,再開始大量制作。
首先是油,做肥皂的話最好用豬油,但古代豬油可不便宜。
如果是現代社會,瘦肉通常比肥肉要貴得多。這才促使有些黑心商家會在豬身上使用瘦肉精之類的有害化學物質來促進豬瘦肉的增長。
但古代卻相反,由于肉類蛋白和動物脂肪供不應求,所以肥肉遠比瘦肉要貴得多,只有囊中羞澀的人才會去買瘦肉。
真正能天天吃上肉的平民百姓并不多,一般人把肥肉買回家后,通常會先榨油,把肥肉里的豬油盡量榨出來留作以后炒菜用。這樣就算不能天天吃肉,也至少能嘗到豬肉的味道。
既然豬油這么貴,池非就直接放棄用豬油,改為用豆油。
為了過濾里面的雜質,他還特意買一些細密的麻布回來,然后利用這些麻布對豆油進行多次過濾,得到了比較清澈的成品。
接下來,就是有些危險的步驟,利用熟石灰和純堿合成燒堿,也就是氫氧化納。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把它跟純堿溶液合成,就能得到氫氧化納即燒堿。這個他已經忘了是在初中還是高中的化學課上學過。
靠著當初做實驗的模糊記憶,他把熟石灰先倒進一個小壇里,然后再往里面加入純堿混水所制成的純堿溶液,并且一邊加一邊用棍子不斷地攪拌加快其反應。
攪拌了一會之后,池非等它們慢慢發生反應。
過了半個小時后,直到里面那些白色的東西徹底沉淀下來,池非才把上層的清液小心倒出來。
如果他沒做錯的話,這些清液應該就是氫氧化鈉溶液,也就是燒堿溶液。
實際上,他也不確定這些是不是燒堿溶液,因為他以前跟外公做肥皂的時候,用的都是直接從市場上買回來的燒堿塊。只要放進水里溶解就能得到燒堿溶液,哪里需要自己做燒堿這么麻煩。
但由于在這里根本就找不到燒堿出售,甚至沒人知道那是什么,因此只能自己制作。
不管了,繼續實驗下去就知道了。
池非用一口新買回來的鐵鍋把一小壇豆油慢慢加熱。因為沒有溫度計,他只能估莫著油溫應該在五十度左右時,就用另一口新的小鍋把那些疑似燒堿溶液的清液加熱到差不多的溫度。
然后,他把適量的熱油慢慢加進這些同樣經過加熱的清液里,一邊加一邊不停地用棍子攪拌。
過了一會,當他看到豆油和清液逐漸混合變成黃油一般粘稠物時,頓時有了幾分信心。這跟他以前幫外公做肥皂時看到的半成品很像。
等混合物粘稠到幾乎可以寫字時,池非這才停手,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