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第三卷正式結束。
許多讀者看到這里,都有種想跟主角紀正一起叫出來的沖動。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啊。
許多人心生感概,有些感情豐富的讀者甚至看得眼眶都濕了。
在書后言里,池非沒有像第二卷那樣說任何有關草堂書生的事。
因為那人已經是名聲臭大街的落水狗,他再抓著這件事不放的話,只會給人一種得勢不饒人的感覺。所以他很機智地沒有再提起這件事,只是按慣例感謝了一遍所有讀者的捧場,以及第四卷下個月同樣時間上市的通知就完了。
《仙俠》這一連三卷過后,幾乎沒有一個人舍得放棄追這本書,都無比期待地盼著第四卷的上市。
幾乎同一時間,在江南蘇元府一帶,由府城最大的書坊長慶坊所引進的《梁祝》和《仙俠》一二卷,剛一上市,就在當地話本界引起了一陣轟動。
雖說大魏的京城在北方,但真要論歷史之悠久,文風之鼎盛,還是以南方江南一帶為主。
歷朝歷代,由于北方經常有戰亂,所以許多文人為避戰亂都遷到了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帶。
這幾代甚至十幾代人住下來,逐漸就由北方人變成了南方人。
由于精英匯集,使得江南一帶人才鼎盛,文風興旺。
歷朝每屆科舉會試,南方試子中榜的機率遠比北方試子要高得多,為此還引發了幾次科舉舞弊的驚天大案。
實際上很多人都心知肚明,這些所謂科舉舞弊案并非真有官員弄虛作假編向南方試子,而是因為大多南方試子確實考得比北方試子好,中榜的人數自然就比北方試子要高得多,這才引起北方試子和北方官員的不滿從而群起攻之而已。
最后為了平息騷亂,當權者只能把鍋甩在幾位主考官身上,以舞弊案來結案平息事件。
為了避免再度出現類似的紛爭以及平衡南北官員的數量與勢力,從前朝開始,實行南北分榜的科舉制度,這才緩解了南北兩邊針鋒相對的局面。
然而即使是這樣,江南的文人對于北方的文人,普遍都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優越感,覺得北方人在讀書方面就是比不上南方人。
這次長慶坊從京城采買的《梁祝》和《仙俠》一二卷,讓蘇元府的其他書坊都覺得這長慶坊不會是腦子抽風了吧。
一個由北方人所寫的話本,有什么值得采買的?還特意千里迢迢地跑那么遠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簡直就是個笑話。
然而,當《梁祝》和《仙俠》正式在蘇元府上市時,很快所有人都傻眼了。
這三本書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賣斷了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