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兄弟相稱,感情篤深。
一晃三年過去,直至學業完成下山之時,山伯也未察覺出英臺的真實身份,并執意要送一送祝賢弟。
兩人邊走邊聊,暢敘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諸城市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上。
就在這小石橋上,英臺面對相處三年的梁兄,愛戀之情再難自制,于是提出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許配山伯,并叮囑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親。見山伯應允后,兩人才依依惜別。
當山伯再回山拜別師傅時,才從師母那里得知英臺即是小九妹,趕忙前往祝家提親。
誰料,祝員外已將英臺許配給了馬文才。
當梁山伯知道祝員外已將英臺強行許配馬文才后,連英臺也不曾見一面即被逐出門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終日咳嗽,湯水不進,一病不起。
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時,囑咐母親說“我死后不要到別處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
因他知道,馬文才家就在當今安丘市官莊鎮的馬家莊子村,英臺出嫁必經此地,死后也想再見英臺一面。
說完后山伯一命歸天,年僅十九歲。
梁母果然依照兒子的囑咐,將山伯遠葬到現今石橋子鎮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祝英臺回家以后,方知父親已為自己許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來提親被父親拒絕,便終日以淚洗面。
沒過幾天,英臺得知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里丈河北岸,更是悲痛欲絕。
之后三日不食,并在嫁妝一事上百般糾纏,以拖延婚期。
祝英臺出嫁那天,風和日麗,花轎剛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風四起,英臺即要求落轎,前去祭拜梁兄亡靈,到得墓前,英臺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絕,聲淚俱下,歷數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將英臺合葬于此。
后來有人看到兩只蝴蝶忽然從墓中飛出,后翩翩飛走。
整個梁祝故事大概就是這樣。
什么是悲劇?
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個觀點池非是很認同的。
既然梁祝這個故事本身是一個悲劇,那就應該讓它保留原來的面貌。
所以池非并不打算篡改其中的內容,更不會修改結局,而是要進行深度加工,將故事的悲劇色彩發揮到極致。
要怎樣才能將梁祝的悲劇色彩發揮到極致呢?
很簡單,只要將美好的地方不斷放大就可以了。
梁祝最美好的部分,就是兩人在小梁山上同室而居一起生活,一直讀書的快樂時光,以及后來兩人下山時的十八里相送這一段。
池非要做的,就是將這最美好的部分,尤其是一起讀書生活的情景盡可能地描寫細致。
只要這兩部分描寫得夠好夠細致,當悲劇來臨時,讀者才會為之動容。
一樣東西越美麗越純潔,當它毀滅時就越讓人心痛。
……………………
……………………
在此先聲明一下,“梁祝”并非一部話本或小說,而是一個流傳千年的民間故事。
正如《聊齋志異》是蒲松齡根據收集到的各位民間鬼怪故事改編而成,而《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史書《三國志》改編的章回小說一樣,池非只是根據“梁祝”這個民間故事改編加工成小說而已,不管怎么說也不算抄襲。
如果這也算抄襲,那《聊齋志異》和《三國演義》也可以說是抄襲了。
之所以重申這點,是因為主角不會當文抄公,特此聲明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