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是池非自己想象中出來的,但整個鴛鴦陣的陣法卻是沒錯的。
再加上這本來就是真人真事所改編,因此許多不懂軍事的讀者都有種不明覺厲的真實感。
而一些懂行的人看過這些描述后,更是覺得這陣法當中的每個人職責分配合理,互有配合補充,好像還真像那么一回事。
當然,整個練兵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
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不僅江銘在一一努力克服,他的妻子徐若梅也這其中發揮了不少的作用。
為了幫助丈夫,徐若梅組織了當地許多無家可歸的婦女成為后勤大隊,為民團士兵縫制衣服和做飯,以及為士兵制作傷藥、繃帶等各種瑣事。
夫妻倆就這樣一個負責練兵,一個負責后勤,配合得天衣無縫。
由于江銘有別于其他貪生怕死的官員,不僅積極練兵,而且還安置了當地許多流離失所的流民,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平民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許多平民百姓開始自動自發地幫助江銘練兵,許多家人被倭寇所殺的受害者更是爭著搶著要加入江家軍,希望可以為家人報仇雪恨。
江銘對這些受害者加以篩選,把年紀太小或年老體弱的人分配到后勤隊去,只留下有戰斗力的人。
整個縣城,都處于一種熱火朝天的抗倭氣氛當中。
與之前江銘剛剛上任時,那種仿佛所有人都在等死一般毫無希望、死氣沉沉的局面相比,如今完就是天壤之別。
池非把練兵期間的種種小故事和小細節寫得十分詳細和煽情,讓讀者們看得既投入又感動。
半年后,倭寇終于再次來襲,這次上岸的倭寇足足有兩千人之多,是一幫亡命之徒。
面對來勢洶洶的倭寇大隊人馬,江銘只能帶領僅練兵不到半年時間的民團士兵前去迎戰。
這就是江家軍成軍以來的第一戰,也是最重要的一戰。
如果打敗了,倭寇就會大舉入侵,到處燒殺搶掠,把整個縣城變n間地獄。
如果打贏了,那江家軍就能真正成為抗擊倭寇的有力作戰隊伍,從而徹底改變整個淮南縣的命運。
輸贏勝負就此一搏,江銘退無可退。
于是,江銘帶領江家軍抗擊倭寇的第一場硬仗就這樣打響了。
為了身后的妻子以及縣人民的性命,江銘無論如何都要打贏這場仗才行,他甚至已經做好了與倭寇同歸于盡的心理準備。
旌旗飄,戰鼓鳴,壯士一去無念還,唯愿殺敵保民安。
風起了,戰吧!
所有讀者看到這里,都感到熱血沸騰,心情久久都難以平復,都迫切想看到接下來的內容。
這幾期報紙,銷量一期比一期高,光是京城本地,就賣出了平均每期三萬五千份的驚人銷量。
與此同時,登在報上的商業廣告數量也一度恢復到盛時期的成左右,再加上江南版報的極高銷量和商業廣告收益,池非再度恢復成日進斗金的狀態。